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HLH转录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形态调控有重要作用, 为了研究BoLH27基因在甘蓝叶片发育及形态建成中的调控功能, 本文以甘蓝品种519为材料, 克隆出转录因子BoLH27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含有一个795 bp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264个氨基酸, 具有一个保守的典型bHLH结构域。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正义BoLH27基因导入甘蓝品种519中以增强表达, 通过PCR筛选出9株T0代转基因单株, 结合T2代单株的qRT-PCR分析表明, 筛选的转基因植株内BoLH27基因的表达积累量明显高于野生型。试验基地隔离网内种植的转基因甘蓝表型明显, 主要表现为莲座期茎叶间距拉长、叶柄伸长以及植株茎和叶柄显示紫色, 植株叶片平展, 无向上向内卷曲趋势, 表明BoLH27基因可能对甘蓝叶片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充是四川省第二大蔬菜主产区,深度了解当地蔬菜保护地的栽培现状,提供相应的改善性建议,对促进该区域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调研分析了南充市各区县蔬菜保护地栽培的现状,结果显示:栽培设施主要有塑料小中棚、塑料大棚、连栋温室及日光温室,塑料棚面积高达设施总面积的99%;设施数量及面积在各区县具有显著差异;蔬菜种类以茄果类、瓜类、豆类为主;生产组织模式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户为主。总结了当前南充蔬菜保护地栽培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增加机械化程度、打造地方特色蔬菜、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纤维素合成相关糖类物质转化的角度,阐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苗期茎秆光形态建成的机理。【方法】在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两种种植模式下,以强耐荫大豆南豆12和弱耐荫大豆南032-4为试验材料,对叶片光合速率和茎秆总碳、纤维素、可溶性糖、蔗糖、β-1,3-葡聚糖等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单作相比,套作大豆由于受到玉米荫蔽,苗期光合速率显著降低,但材料间对套作的反应程度不同,强耐荫大豆南豆12受套作荫蔽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在套作下表现出较强的光合能力;套作显著降低了大豆叶片和茎秆的总碳含量,但南豆12的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南032-4。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光合速率与叶片和茎秆的总碳含量、茎秆的纤维素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2,0.935,0.825,P<0.01),说明荫蔽通过影响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减少了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向茎秆中的分配,导致大豆植株茎秆纤维素含量降低;强耐荫大豆南豆12在荫蔽下的光合速率较高,光合产物积累较多,适合套作种植。在整个苗期,虽然套作大豆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低于单作,但β-1,3-葡聚糖和蔗糖含量在大豆出苗后30-51 d却表现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且在套作模式下,两个大豆糖类物质转化率差异显著;同一种植模式下,强耐荫大豆南豆12茎秆可溶性糖、蔗糖和β-1,3-葡聚糖的含量和转化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南032-4。对纤维素沉积方式分析表明,同一大豆材料,单作模式下茎秆纤维素快速累积时间和累积速率要高于套作;同一种植模式下,强耐荫大豆南豆12纤维素快速累积时间要短于南032-4,但差异较小,而累积速率要高于南032-4,最终导致南豆12的茎秆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南032-4。【结论】套作荫蔽降低了大豆叶片的光合能力,减少了光合产物向茎秆的运输量和茎秆填充物的含量,改变了茎秆纤维素的沉积方式,使得纤维素的含量降低;而强耐荫性大豆南豆12在套作模式下能保持较高光合能力和茎秆纤维素合成能力,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AUX/IAA家族基因在结球甘蓝叶片与茎尖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筛选出对甘蓝叶片与茎尖发育具重要影响的相关AUX/IAA基因。试验以结球甘蓝品系"519"为材料,通过对莲座期叶片与茎尖,结球期叶片与茎尖的转录组比较分析,筛选出在两个组织中均表达差异显著的2个AUX/IAA基因,分别为BoIAA2与BoIAA19。采用PCR技术分别获得基因BoIAA2与BoIAA19的编码序列,其CDS(coding sequence)全长分别为519 bp、585 bp,编码172、194个氨基酸;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BoIAA2、BoIAA19分别与大白菜BrIAA2、油菜BnIAA19氨基酸同源相似性均达99%,且均具有AUX/IAA蛋白的DomainⅠ、Ⅱ、Ⅲ和Ⅳ特异性结构域。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oIAA2和BoIAA19在叶片、茎尖中的表达量均呈现出结球期高于莲座期的变化趋势,与转录组分析结果相符;对其结合蛋白基因BoTIR1和BoARF8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与BoIAA2、BoIAA19在叶片、茎尖中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由此,推测BoIAA2和BoIAA19可能通过与BoTIR1和BoARF8的结合影响生长素信号转导,进而调控结球甘蓝叶片及茎尖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施肥是影响土壤养分、土壤生物学特性及农作物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探明西南紫色土地区冬春茬甘蓝露地栽培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对甘蓝栽培的影响,以早熟耐抽薹的2个春甘蓝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100%化肥(CK)、70%化肥+30%有机肥(T1)、50%化肥+50%有机肥(T2)及100%有机肥(T3)共4种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比处理,系统比较了增施有机肥对春甘蓝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及甘蓝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增施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甘蓝品质均有明显影响。同一甘蓝材料,根际土壤转化酶、β 葡萄糖苷酶、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表现为T3>T2>T1>CK,大量增施有机肥的处理T3、T2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处理T3、T2的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也明显高于CK,以T3含量最高,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则无显著差异;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指标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外,T3处理的春甘蓝综合品质最高,T2与T1次之。同种施肥处理下,不同甘蓝品种间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品质差异显著。由此说明,减少化肥投入、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西南紫色土地区的土壤质量,促进甘蓝综合品质的提高,研究为生产安全优质的蔬菜产品及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综述甘蓝雄性不育的来源和类型及其在细胞学、遗传学、生理生化和分子标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简介甘蓝雄性不育的选育及育种应用,最后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从植株光形态建成的角度,阐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苗期倒伏发生的原因。在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两种种植模式下,以强耐阴大豆南豆12和弱耐阴大豆南032-4为试验材料,对大豆倒伏率、茎秆形态、叶片光合特性,茎秆和叶片碳氮代谢物质含量等进行调查、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套作受共生期内玉米的遮阴,大豆处于弱光环境,导致植株形态发生改变,光合速率降低,并发生倒伏,但两种大豆品种受荫蔽影响的程度不同。南豆12受荫蔽的影响较小,倒伏率显著低于南032-4,茎秆长粗比增加幅度和光合速率降低幅度也显著低于南032-4,相关分析表明,倒伏率与茎秆长粗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6;P0.01);与叶片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r=-0.886;P0.05);叶片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0;P0.01),说明套作荫蔽降低了大豆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而导致大豆叶片光合速率降低是引起套作大豆形态改变,发生倒伏的重要原因;分析大豆叶片光合速率、茎秆碳氮比、叶片碳氮比和倒伏率发现,套作显著降低了茎秆和叶片碳氮比,降低幅度表现为南032-4显著高于南豆12,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光合速率与茎秆和叶片碳氮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871,-0.930;P0.05),茎秆和叶片碳氮比与倒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5,0.968;P0.01),说明较高的碳氮比是南豆12具有较强抗倒伏能力的生理基础,使其能够在套作环境下维持较优的光形态特性,更适合于套作种植;分析大豆碳氮物质代谢可知,套作显著降低了大豆茎秆和叶片的碳氮代谢物质含量,不同品种间表现为南豆12显著高于南032-4。说明较高的碳氮代谢活性和光合产物运输能力是增强套作大豆抗倒伏能力的物质基础和代谢基础。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为对象,探明了套作大豆植株倒伏与茎叶碳氮代谢物质转运的关系,为培育套作专用的耐阴抗倒伏大豆品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扩增了从甘蓝柱头蛋白质谱鉴定中获得的泛素蛋白BoSU03 基因的编码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BoSU03 与甘蓝泛素蛋白Bol003815 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8%,含有臂重复结构域,属于植物泛 素蛋白家族。为探究BoSU03 是否为自交不亲和S 位点受体激酶(SRK)下游的互作蛋白,以SRK 与ARC1 相互作用为对照,利用GAL 酵母双杂交系统对SRK 与BoSU03 进行了相互作用验证,结果表明, BoSRK/BoSU03 的转化酵母在四缺平板SD/-Ade/-His/-Leu/-Trp/x-α-gal/25 mmol 3-AT 上长势较好,显色较 深,进一步检测发现BoSRK/BoSU03 转化酵母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值大于BoSRK/BoARC1 转化酵母的 活性值,这为进一步分析鉴定BoSU03 是否参与SRK 下游信号传导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挖掘利用四川野生桑树桑黄资源,笔者通过对四川东北部野生桑黄生境实地考察,采集子实体进行形态学鉴定,纯化分离菌丝体进行ITS分子测序,从5种培养基筛选适宜培养基,并采用室内泡沫箱、林下草丛、林下塑料筐、林下小拱棚四种方法进行驯化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该桑黄菌株为桑树桑黄。生境为高海拔高山阔叶林,最佳培养基为马铃薯200g/L、葡萄糖20g/L、琼脂粉18g/L、蛋白胨5.0g/L、酵母膏3.5g/L、KH2PO41.0g/L和MgSO4·7H2O 0.5g/L。驯化栽培中,在室外小拱棚小条件下,桑树桑黄子实体生长较好,最大单个子实体重达24.15g。以期为四川野生桑树桑黄的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M–位点受体激酶(MLPK)是甘蓝自交不亲和反应的正向调控关键元件,其参与自交不亲和反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了分离与MLPK相互作用的蛋白,在分析了MLPK功能域的基础上采用PCR技术扩增了MLPK激酶结构域编码序列(记为MLPKK),通过体外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了两种MLPK失活突变体(记为mlpk1和mlpk2),然后以pET43.1a为载体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43.1a-MLPKK、pET43.1a-mlpk1和pET43.1a-mlpk2,并进行了原核表达和纯化。纯化的融合蛋白pET43.1a-MLPKK、pET43.1a-mlpk1和pET43.1a-mlpk2分别与高度自交不亲和甘蓝‘A4’柱头总蛋白提取液进行孵育,孵育后利用融合蛋白序列中的6× His标签与Ni+结合的特性,钓取MLPK的互作蛋白,建立了分离MLPK互作蛋白的新方法。孵育产物经SDS-PAGE电泳显示,与两个突变体蛋白泳道对比,在pET43.1a-MLPKK与柱头总蛋白提取液孵育产物的泳道中成功获得了候选的与MLPK互作的蛋白条带,这为后续互作蛋白质谱鉴定以及功能解析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