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学   6篇
  3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三因素通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对1997~1998年度参加全国旱地区试的16个冬小麦品种产量三因素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三因素都与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公顷穗数;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公顷穗数>千粒重。因此在选育旱地小麦品种时应注重协调好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取得一定的群体穗数的基础上,以千粒重和穗粒数为重点性状。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历时两年,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法,研究了氮,磷素化肥施用量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求出了氮、磷素化肥施用量与产量及产量相关性间的回归方程,并根据方程,求出3750kg/hm^2籽棉产量水平下的氮、磷化肥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小麦区域试验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2007~2008年山东省小麦区域试验年报"的分析,发现在区域试验中存在着承试点技术水平高低不齐,参试品种过多,承试点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不高,上报产量有虚假成分等影响区域试验质量的问题。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应当建立稳定的标准化区域试验站及网络,建立科学的试验质量考评指标和完善奖励机制,加强承试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和责任意识教育及技术培训,改进试验设计等措施,严格参试品种标准,适当控制参试品种数量,提高试验质量。以充分发挥区域试验选拔品种、衔接作物育种与农业生产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麦饭石作为微肥在小麦上的种植效果,进行了麦饭石粉拌种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采用麦饭石拌种,能够促进其根系发育和增强其分蘖能力,对其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于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有一定作用,但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笔者认为采用麦饭石进行小麦拌种的作用主要是增强了个体生长能力,通过增加单株分蘖和成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进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5.
王继滨  成功  代慧芹 《种子》2017,(10):102-104
通过对10个小麦品种在大田条件下试验,用株高对土壤含盐量的响应评价小麦的耐盐能力,确定不同小麦品种的耐盐阈值.结果表明,德抗961、济南17和山融3号等3个品种生长期间表现出高耐盐碱能力.试验发现小麦品种产量与土壤含盐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盐碱地试验误差较大,会造成试验精确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王继滨  刘健 《种子》2001,(5):63
本文阐述了用X2-值评价多点试验中品种的稳产性的方法,并通过实例做了应用说明.  相似文献   
7.
王继滨  王其胜 《种子》2006,25(12):102-102,104
扦样是种子检验工作中的第一个环节,其扦取的样品应当是能够代表整个种子批的质量,否则即使采取正确的方法,也不能保证对整个种子批作出正确的评价,相反有可能导致错误结论的产生。我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3543.2-1995)(以下简称95规程)对此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但作者在扦样实践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8.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 ,在粘质潮土上进行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 ,棉花 4个产量性状和籽棉产量与氮磷化肥用量之间均可用二元二次回归方程描述 ,并达极显著水平 .经计算 ,要获得籽棉 2 50kg/亩的目标产量 ,应施N 1 2 2~ 9 1 1kg/亩和P2 O56 0 9~ 1 1 5kg/亩 .  相似文献   
9.
对1997-1998年度参加全国旱地区试的16个冬小麦品种产量三因素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三因素都与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公顷穗数;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公顷穗数>千粒重。因此在选育旱地小麦品种时应注重协调好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取得一定的群体穗数的基础上,以千粒重和穗粒数为重点性状。  相似文献   
10.
王继滨  刘健 《种子》2001,(5):63-63,71
本文阐述了用X^2-值评价多点试验中品种的稳产性的方法,并通过实例做了应用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