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给高分子缓释复合肥在水稻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开展了新型复合肥轻简化施用田间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在基肥和穗肥应用高分子复合肥具有一定节本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明机插水稻秧苗化控效果,在淮安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设置化控剂量和化控时期二因素试验,比较不同处理机插稻秧苗综合素质及水稻产量。研究结果表明:与喷施清水处理相比,科学化控不仅利于提升机插稻秧苗素质,且产量较高,其中以1叶1心期喷施多效唑0.2~0.3 g/10盘条件下秧苗素质优,且最终实际亩产分别达723.1 kg和701.5 kg。  相似文献   
3.
钵苗机插条件下,以中熟中粳稻连粳10号、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不同类型粳稻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熟中粳稻最高产对应的秧龄处理为20 d,产量达710.68 kg/667 m~2,而迟熟中粳稻和籼粳杂交稻以秧龄35 d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749.26 kg/667 m~2和849.38 kg/667 m~2。可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最高产对应的秧龄不同,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茬口的安排和品种的生育期选择适宜的品种类型,才能充分发挥钵苗机插稻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为给糯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糯麦1号为材料,设置了135×104、180×104、225×104、270×104和315×104株·hm-2五个密度水平,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糯小麦籽粒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扬糯麦1号孕穗期及开花期叶面积系数、开花期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密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分蘖成穗率与密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粒叶比与密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在215×104~238×104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达8 000kg·hm-2以上,此密度区间可作为糯小麦正常播种条件下的适宜密度范围。  相似文献   
5.
四川紫色土壤中土著大豆根瘤菌的资源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四川紫色土壤中土著大豆根瘤菌分布状况的结果表明。土著根瘤菌数在种植大豆的紫色土中为33~1500个/g干土;未种植大豆的土中为2.5个/g、3.8个/g干土;水稻土壤没有测出。这些土著大豆根瘤菌与大豆品种的共生有效性不同,自贡5号、川农早熟1号的浸染力和固氮性比泉水3号强,但不及基因工程菌株HN32。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36为材料,通过二因素裂区试验,以稻秸全量还田(S1)、稻秸不还田(S0)2种秸秆还田模式为主区,以免耕(T1)、旋耕(T2)、翻耕(T3)3种耕作方式为副区,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出苗、干物质转运、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土壤墒情适宜(两年度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8.6%和72.5%)条件下,稻秸全量还田免耕处理的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较不还田处理分别下降了14.04%和28.46%,有效穗数降低4.37%,差异均显著。翻耕可减弱秸秆还田对小麦出苗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改善播种质量,增加拔节后光合面积,促进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增粒增重,最终实现增产,使产量较免耕平均增加12.85%。稻秸还田与翻耕均可改善小麦加工和营养品质。综上,稻秸全量还田结合翻耕有助于实现高产优质小麦的生产,适宜在沿淮下游稻茬麦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减氮"成为优质食味粳稻种植措施之一,但减氮后的氮肥科学运筹方案尚不够明确,需进一步研究。2018—2019年,选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505’和‘南粳2728’为材料,前茬麦秸秆全量还田,采用机插方式,在总施氮量较当地常规施氮量减少20%条件下,设置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5∶5、6∶4、7∶3和8∶2四种氮肥运筹比例,研究了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精确运筹。结果表明,随着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增加,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 7∶3处理产量最高, 2年达11,134.80~11,280.19 kg hm–2,较CK增产1.23%~2.54%,但差异不显著; 7∶3处理群体高产,在于能获得充足的群体颖花量、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随着基蘖肥比例增加,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抽穗期、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终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率,呈先增后降趋势,均以7∶3处理最高。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通过增加前期施氮肥比例(7∶3),能确保群体后期获得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小,但显著提升了氮素吸收利用率,较CK高14.10%~...  相似文献   
8.
药隔至开花期低温对小麦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小麦药隔期、孕穗期和开花期三个阶段低温对麦穗的伤害以及小麦对低温的生理响应,以春性品种扬麦16和半冬性品种徐麦30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逆境,研究药隔期、孕穗期和开花期低温处理后小麦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药隔期-2℃胁迫24h,穗数显著下降,两品种产量平均下降了25.62%;孕穗期0℃胁迫24h,穗数和穗粒数显著下降,产量平均降低了21.00%;开花期6℃胁迫48h,粒重显著下降,产量降低了12.28%。三个阶段低温处理后,叶片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脱落酸及丙二醛含量随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赤霉素(GA3)含量下降。药隔期、孕穗期低温迫胁后,两品种单株钾、钙及钼的积累量较对照上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钾、钙的积累量下降;开花期低温胁迫下植株钾、钙的积累量较对照先升后降,钼积累量较对照呈下降趋势。三个阶段低温处理后徐麦30的应激反应虽强于扬麦16,但药隔期、孕穗期低温对徐麦30幼穗伤害重于扬麦16,产量降幅也略高于扬麦16。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联合收获机调整割台高度实时性、准确性差的问题,提出1种基于模糊逻辑算法来控制割台高度的方法。通过研究割台角位移测试原理,建立割台高度测试模型。设计并实现基于割台高度模型的联合收获机割台高度模糊控制系统。对改装的星光至尊型试验样机进行割台高度自动控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模糊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准确性与稳定性,且能较为准确、实时地调整割台高度,使其达到设定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淮北地区机插粳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关键。以中熟中粳金粳818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和穴苗数对其产量、群体特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以施氮量27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呈降低的变化趋势,以225 kg/hm~2处理最高。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穴苗数增加,各处理产量变化趋势不同,其中以270 kg/hm~2条件下的5苗/穴处理产量最高,而氮素吸收利用率呈降低趋势,均以3苗/穴处理最高。施氮量270 kg/hm~2结合栽插密度5苗/穴的处理群体茎蘖动态升降平稳,中后期具备较高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最终实产最高,且群体的氮素吸收利用率达44.28%,表明适度增密减氮可作为当地机插稻节肥高效生产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