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林业   10篇
综合类   4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存悌  刘雪峰 《林业研究》1997,8(3):171-173
IntroductionNowthereservedarea-ofartificialforestsis3.3333xlO7hm2inChina,whiletheareaofPoplaris6.6xlo6hm2.ltmakesChinabecomethelargestcountryinpossess-ingartificialforestsofPoplar.PoplarvarietiesandnumberincreasegraduallyWithartificialforestsofpopIarrapid…  相似文献   
2.
杨树细菌溃疡病感病寄主无机元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受到细菌溃疡病菌的侵染后,体内的无机元素含量都发生了变化。K的含量增高能够刺激细胞分裂素的增多,这可初步解释K的含增高是使寄主产生肿瘤的原因之一。Ca参与细胞壁的合成,Ca的含量显著增高可用来加速合成瘤部细胞的骨架。Cu、Fe的含量都有较明显的降低,这两种元素与寄主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黑龙江省杨树细菌溃疡病严重发生地区,采用野外均匀分布典型整群抽样调查和树干解析方法,获得40块样地、90株解析木的病情调查材料。从而,确定了杨树细菌溃疡病各病情指数的材积损失率的相关数律,建立黑龙江省杨树细菌溃疡病对材积损失率的估测模型和防治指标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4.
在室内药剂筛选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药剂品种、浓度、施药时期和次数的筛选,再经大面积生产防治试验证明;应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10%双效灵100倍液,在插条苗于6月末至7月初、平茬苗于6月中至6月末期间喷药,每隔10—15天喷一次,共喷药四次,可以获得显著效果。平均防治效果为40.72%,平均减少损失为11.96%,平均增穗为63.22%。  相似文献   
5.
用孢子捕捉和病情调查结果,表明小黑杨肿茎溃疡病的流行景象:6月初至6月中旬为初始病情期,7月至8月为流行盛期,9月上旬为流行终止期。气温,相对湿度和降雨三个因子对病情影响很大,气温对病害开始发生期和流行终止期起决定作用。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病情随时间与相应的湿度、降雨而累加递增。 根据小黑杨肿茎溃疡病的流行规律,在测报时间范围内病情(x_4)与相应时期的平均温度(x_1),平均相对湿度(x_2)、总降雨量(x_3),温湿比(x_5)、湿雨比(x_6)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y=-100.468-2.089x_1+1.023x_2-0.076x_3+0.928x_4+324.968x_5+2.755x_6,这个预测式可以预测30天的病情。又用灰色方法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它是由(dx(t))/(dt)+ax(t)=u形成的,α=-0.151,u=15.984,x(t)是病情指数按时点形成的累加序列。此微分方程的解再经累减即可形成预测序列。按距离贴近原则,便可作出中短期预测。两种方法经过对建立模型以外的实际病情进行检验,证明预测式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前言 红松流脂溃疡病,是北方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人工林中新发现的一种危险性伟染病害,现正扩大蔓延,并造成严重损失,成为红松人工林的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 1936年Hansbrough首次发现了芽孢盘菌(Tympanis sp.)溃疡病,对病害的病理学作过较系统的研究;随后Groves et Leach、Groves、Funk、Ouellette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枯梢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发生的传染性枯梢病,是由落叶松球座菌[Guiqnardia laricina (Sawada)Yamamoto et K.Ito]侵染所致,无性阶段为大茎点属(Macrophoma)。接种试验证明该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潜育期11—15天。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海林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朝鲜落叶松都易感病,日本落叶松发病较轻。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未成熟的子囊座越冬,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源。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在降雨后吸水释放孢子,然后借风传播或雨水反溅和冲洗传播。病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7℃。病菌菌丝可在多种培养基上,在散光和在温度25-27℃或室内16—25℃变温条件下,均能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但在散光变温条件下以酵母可溶淀粉琼脂培养基和玉米粉蔗糖琼脂培养基产孢最多。病害在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多雨高温天气蔓延最快,林缘冲风地带和7—15年生的落叶松人工林发病重。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树栖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病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樟于松叶、枝、芽、果等部位进行组织切片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出真菌24种,其中于囊菌3种、担子菌1种、半知菌20种。这些真菌种群在樟于松树体上可分为芽栖真菌、叶栖真菌、枝栖和果栖真菌4大类,其种类组成和数量与樟于松树龄、叶龄、枝龄、树冠层次等有密切关系。芽栖真菌种类和数量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多,叶栖真菌(特别是兼性寄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随叶龄的增加而增多,枝栖真菌种类和数量随枝龄的增加而增多。樟于松树栖真菌种群组成也随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在发病的樟于松林分内樟于松枯梢病菌数量激增占主导地位,环境条件的恶化是促成变动的主要原因。在健康的樟于松林分内也广泛地分离到樟于松枯梢病菌,表明该病害是潜伏性的侵染病害。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枯梢病菌的潜伏侵染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应用森林病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病区和非病区不同时期健康株针叶、芽、梢、枝、果等不同部位的组织进行分离培养、接种和套袋隔离试验,测定樟子松估梢病在病区和非病区健康株上的潜伏侵染带菌率,并对照病区和非病区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健康组织的分离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得以樟子松枯梢病的潜伏侵染规律,为此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综述松树枯梢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分布这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病害,从1929年以来,有五大洲27个国家先后报道了本病在本国的危害,其中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南非等国家报道的材料较多,对病害的症状、病原菌、侵染机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都做了许多研究工作。该病能引起松树枯芽、枯叶、枯梢,还能引起根茎腐烂,边材兰变,严重时大面积松林枯死。近年来我国也流行了这种病害,受害很重,现已开始注意观察研究,由于本病是人工林的大害,所以应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