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34篇
综合类   1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杉木T-c 07无性系组培苗的无菌不定芽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增殖培养基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6-BA、NAA和IBA对杉木T-c07无性系组培苗多代增殖培养的不定芽萌发和生长影响较大,以DCR+0.30mg·L~(-1)6-BA+0.01 mg·L~(-1)IBA+30 g·L~(-1)蔗糖+6.80 g·L~(-1)卡拉胶培养基配方的优化增殖效果最好,能使已经25代增殖培养的不定芽萌芽率达到100%,增殖倍数提高至3.25倍,而且叶色嫩绿、茎干健壮,长势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粤北地区对不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优良品系的需求,选育适应干旱条件的杉木家系,试验选择了当前在生产上应用较广的28个杉木家系,进行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处理。结果显示,不同家系、不同处理间的含水率和SOD酶活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家系604、742、763、779等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有较高的SOD、POD和CAT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水率和SOD、POD、CAT 3个酶活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征。采用隶属函数值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家系779、604、742、770和763位列前五,为抗旱性较好的一批家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栽植密度和施肥对南洋楹早期生长的影响,在揭示主要栽培因素与单株材积、蓄积量相关关系和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密度与施肥组合栽培模式,使良种、立地、施肥等技术要素合理配合,为经营南洋楹速生丰产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均匀设计和随机完全区组设计试验法,对栽植密度和施肥量等4因素6水平按照均匀设计表 U6(64)建立南洋楹高效栽培试验方案;通过 Stepwise分析选择最优回归模型,确定主要栽培因素;采用 Uniform Design Version 3.00拟合林分产量与施肥量回归模型;通过二次响应面回归 Rsreg获得优化施肥量。【结果】不同试验处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和每蓄积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01);影响南洋楹生长最主要的因素是栽植密度,从单株材积和每蓄积量平衡点考虑,最优栽植密度为3 m ×3 m;单株材积与施肥量的二次回归模型: Y3=6.54E-2+5.29E-8X22+3.47E-5X3-4.27E-5X4,复相关系数 R =0.9480,回归方程显著;优化拟合施肥量为:过磷酸钙(作基肥)274 g +尿素(作当年追肥)48 g +复合肥(作次年追肥)250 g,将此优化施肥量代入回归方程求得理论单株材积为0.0604 m3,比试验设计中单株材积最低值0.0443 m3提高36.3%;通过最优栽植密度和优化施肥栽培模式,蓄积量可达47.2905 m3·hm -2,比试验设计中最低值19.4040 m3·hm -2提高143.7%。【结论】南洋楹的速生特性在早期得到显著表达,对不同栽植密度和施肥响应积极,辅以集约栽培技术措施可以较好发掘南洋楹良种和土地的生产潜力。本研究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法建立了南洋楹最佳栽植密度与施肥组合模式,从尽可能少的试验次数中揭示出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大小和规律,并且进行优化拟合设计,缩短了研究周期和提高了试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红河州农药执法监督和农药市场经营现状入手,结合当前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工作思路,提出整合农药监管资源,联合执法检查,建立农产品安全监管综合服务体系的思考,对保障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在茂名市国营八一林场营建橄榄基因库的方法及管理措施,并于2006年对基因保存库的成活率、生长量、结果株率、单株产果量、单位树冠投影面积产果量、果实性状等作了调查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苗圃嫁接成活苗上山造林及上山定砧后嫁接相结合的方法可加快橄榄基因库的营建;(2)基因库收集了广东主要橄榄栽培区7个县(市)11个农家品种81个优良单株,移栽及嫁接株共保存1 210株,保存率达95.65%,无性系结果比例达79.01%;(3)2002~2004年嫁接成活率为50.46%~80.05%,接株年均生长量树高0.7~1.0 m,径粗2.2~2.9 cm,冠幅0.8~0.9 m。总体结果株率、平均单株产果量和平均单位树冠投影面积产果量在嫁接4 a后分别为89.23%、1.11 kg和0.111 kg/m2,嫁接3 a后分别为69.61%、0.37 kg和0.054 kg/m2,嫁接2 a后分别为51.74%、0.15 kg和0.032 kg/m2;(4)橄榄单果质量4.63~12.64 g,果纵径2.63~4.00 cm,果形指数1.25~1.94,可食率78.51%~86.82%;(5)综合分析结果评选出g14、g18、g20、j1、p10、p8、g15、g2、g24、g27、x3、x4、x5、x6、g21、g32、g16、g33、g19、d15、d16、d7等22个为较优良无性系,其中又以g14、g18最优。  相似文献   
6.
以大坑山林场乐昌含笑种源试验林7年生观测数据作遗传变异分析,表型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材积、树干通直度、叶片大小、树冠浓密度和冠幅等7个性状种源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种源间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形质性状处于中等水平,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根据多重比较结果,以材积为选择目标,选出6个速生种源,增益介于11.1%~35.1%之间。粤西乐昌含笑优良种源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江西交界的多个县市。  相似文献   
7.
对广东省杉木遗传改良协作组从省外地区引进的系列杉木家系在粤北地区的早期(1.5年生、2.5年生)生长表现(树高/胸径)进行测定分析发现,各引种家系尤其是家系内单株早期生长表现存在较大变异,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引进的杉木第3代家系大部分(91.3%)表现优异,与广东杉木2.5代种子园子代早期生长相当甚至更好,引进的江西陈山红心杉与广西杉木家系各有11个家系表现较理想。经初步选择,共有145个优良家系优良单株可作为广东杉木多世代遗传改良补充资源的候选来源。  相似文献   
8.
以胸径为选择指标,对杉木初级种子园23年生子代林大径材优树(胸径≥26cm)进行选择,共有38个优良单株入选,结果表明:优树胸径现实增益值均超过56%;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树皮比率、木材基本密度和木材吸水性等主要经济性状在优树间变异较为广泛,变异系数在10%以上;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木材吸水性间呈正相关关系,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树皮比率与胸径及单株材积间、木材基本密度与各生长性状及木材吸水性间则为负相关关系,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大径材优树有效材积(去皮后单株材积)一木材基本密度类型作初步划分发现,共17株优树有效材积值大于优树群体均值,其中优树S14、S18、S22、S25木材基本密度大于优树群体均值。  相似文献   
9.
南洋楹种源/家系在粤北山区的早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0年在广东省翁源九曲水林场建立的南洋楹Paraserianthes falcataria种源/家系试验林进行调查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时,参试种源/家系间的保存率和生长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较长时间的霜冻、结冰和降雪天气对南洋楹的保存率和生长性状有很大影响;通过多性状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保存率和生长性状均表现较好的有家系C2、C7和种源P11,其5.5年生时的保存率分别为73.02%、65.22%和69.55%,单株材积分别为0.046 717、0.041 166和0.047 980 m3,均优于对照和群体均值,可在该地区作进一步的观察测定.  相似文献   
10.
乐昌含笑种源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6~7年生乐昌含笑多点种源试验林观测数据作为种源地理变异研究材料,通过多点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种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种源地理变异真实存在;生长和形质性状与产地纬度存在负相关、与经度存在正相关,种源的生长和形质性状呈现随纬度降低、经度增加性状值逐渐增大的地理变异特点(除叶片大小外),来自纬度越低、水热条件越好的种源,其生长表现越好;参试种源可划分成丰产种源区、普通种源区和低产种源区,基本呈现纬度越低、丰产性越好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