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49篇
综合类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其国  朱显谟 《土壤》1981,13(4):155-159
1981年2月23日至27日,我们应邀参加了联合国环境署(UNEP)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召开的"世界土壤政策"专家会议,兹将会议简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由唐克丽同志组织全国有关水土保持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教授,历时四年,完成出版了《中国水土保持》一书,终于弥补了没有全国性水土保持专著的空缺,这是我国水土保持界及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上都值得庆幸的大事。  相似文献   
3.
1986年8月13—20日在联邦德国的汉堡会议中心召开了第13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与会代表有来自82个国家共1,253人,提交论文894篇,大会报告了8篇,共分4册出版。会议期间,学术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组织代表们到荷兰、瑞士、奥地利等国分14条路线进行土壤考察旅行,还参观了国际遥感培训中心(ITC)国际土壤资料与信息中心(ISRIC)。我国实际到会代表共35人,提交论文39篇,在会议上宣读了20篇。第14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定于1990年在日本召开。会后将组织代表到中国进行土壤考察。  相似文献   
4.
朱显谟 《土壤》1961,4(4):1-5
黄土地区的土壤分类,作者在三年前编制黄河中游的百万分之一土壤图时曾拟定了一个系统。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西北、陕北、宁南及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地区,辖62县、市,总土地面积15.46万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占52%,林业用地占6.5%,牧业用地占19.6%。该区林牧业薄弱,是全国低产区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利用极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经济结构失调,不仅使这一地区的资源遭到很大破坏和浪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且严重危胁着黄河下游亿万人民的安全。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战略方案,对本区的经济发展、根治黄河下游水患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值此“子午岭林区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观测站”重建四年之际,一本内容丰富,数据比较全面并能说明一些重要问题的论文集问世了。它的问世标志看“植被的繁衍是黄土高原形成的有力保证”,这个婴儿已能站立起来了,它非但明确肯定了黄土高原剧烈的人为地质过程是完全由于人类在生产活动方面对自然植被无情破坏的结果,而且也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的严正警告和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根系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有效性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调查根系参数和测定土壤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首先对油松人工林不同深度根系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效应及其与根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根系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效应与有效根密度(≤1mm的须根)在剖面中的分布规律一致,均呈指数递减规律,其垂直变化可分为四个明显区域,土壤物理性质改善效应与≤1mm的须根密度(即有效根密度)比与根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在P<0.001极显著水平上呈线性正比关系。据此建立了油松人工林根系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有效性模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十年来水土保持工作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显谟 《土壤》1959,(10):5-9
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这一工作非但是发展山区生产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改造自然、保障平川地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9.
现在全国上下深切关注着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其实问题的根源都出自人们对黄河流域尤其黄土高原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形成了"3个恶性循环":广种薄收,薄收更广种,虽是罪魁祸首,但常反被忽视,致使生态环境脆弱,人民长期贫困;只有下游河床越淤越高,防洪大堤越筑越高,越高越险和断流历时越来越长,上溯速度越来越快2个恶性循环的危害才使人惊恐.不难看出,这是恰与形成黄土高原自然规律完全相悖的人为地质过程的结果.可惜它还未引起人们深入充分的认识,难怪一向短缺一个为各家合力共识的治本对策.当今国家将经济发展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并要求重建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黄土高原的持续开发与治理对策就显得更为举足轻重.由此其各项对策都将面临着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分析和抉择.笔者最近从陆地生态的发生发展及其整个地质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土壤水库"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是陆地生态发生发展的关键和"动力",只要维护土壤水库的正常发展就能更好地保卫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降尘堆积环境条件和持续的成壤过程,可使降水具有直接渗入"地下水库"的特殊功能.只要维护住高入渗土壤水库的存在就能确保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的顺利实现.这样一来,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就不失为根治河害,振兴社会经济,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10.
罗贤安  朱显谟 《土壤》1961,4(6):1-10
研究了黄土区分布较广的塿土、黑墟土、黑麻土与陕南黄泥巴的腐殖质组成,絮凝极限与光学密度。黑墟土和黑麻土的腐殖质中胡敏酸与富非酸的比最大,约2左右,塿土与黑褐土次之,约1.2-1.5,黄泥巴以富非酸为主,二者之比小于1,与土壤所分布的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与钙结合的腐殖酸占腐殖质总量的90%以上,与二、三氧化物结合的腐殖质则很少,占10%左右,活性胡敏酸除施肥甚多的卫星田外,都分析不出来,几近于零。黑褐土与塿土中胡敏酸的光密度最大,抵抗电解质的稳定性小,而黄泥巴则反之。与苏联有关土类作了对比,黑麻土、黑墟土、塿生和黑褐土的腐殖质接近于黑钙土和粟钙土,黄泥巴的腐殖质接近于灰化土。现在的耕层,由于长时期的施肥和耕耘,腐殖质的性质较为年轻,深埋地下古土壤的腐殖质积聚层,几千年来很少受生物的影响,腐殖质趋向较复杂与老化,卫星田的分析也同样证明熟化程度不同影响土壤腐殖质在质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