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林业   1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松材线虫病中,松树的发病除了松材线虫引起之外,还有一种细菌参与学说,即正是由于细菌的参与才能引起。笔者举出迄今为止所报道的有关论文,试图对这些内容进行验证,并表明了细菌参与学说还处于假说阶段,还应该更进一步地进行实证研究和反复实验的见解(真宫,2004)。  相似文献   
2.
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较系统地论述了肿腿蜂科昆虫的种类与分布,重点阐述了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殖技术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同时指出现存的问题和亟需开展的研究方面,以期促进管氏肿腿蜂的研究及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草原鼢鼠分布于张家口坝上地区,喜居于坡位较低、土壤松软湿润、郁闭度低的环境,对新造林和幼林危害较重,主要有土丘压苗、拱土悬根和啃咬根部3种危害方式。对样地树木平均危害率达30.3%,危害相当严重,土丘数与受害数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该项研究表明随着管氏肿腿蜂蛹期贮藏时间的延长,羽化率呈下降的趋势。经分析得出:0~20d为最佳的贮藏时间,30d为最长的贮藏时间。蛹期贮藏的效果远不如成蜂贮藏效果好,所以在防治生产中应尽量不采用蛹期贮藏或尽量缩短贮藏时间,根据目标害虫的防治适期,有计划地安排繁育时间。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规模化繁育生产过程中,不同蜂蛹比对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用纸箱大规模接蜂时,蜂蛹比100∶1和80∶1的寄生率较高,可达90%左右。考虑到成本问题,生产中应以80:1左右的蜂蛹比接蜂为好,适当的高蜂蛹比接蜂,有利于提高接蜂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沽源县林地啮齿动物种类及为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沽源县是京津周围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随着造林绿化成果的不断扩大,啮齿动物的为害也日益突出。该项研究选择沽源县有代表性的林地开展了林地啮齿动物种类组成及为害现状的研究。查清了沽源县林地啮齿动物种类,共获得啮齿动物8种,分属5科8属,均为古北界物种。调查表明啮齿动物主要对新造林和未成林造林地构成为害,成林和天然林无为害;提出了林地啮齿动物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贵阳市从2003年开始引进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大规模放蜂防治,到2008年6年间,共释放管氏肿腿蜂1800万头,累计防治面积8120 hm2.调查结果表明,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是一种操作简便、省工省力、能够实现可持续控制的有效防治方法.放蜂时间应掌握在松墨天牛幼虫的幼龄期,以9月初为宜.连续放蜂3 a,松墨天牛的发生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在5~10℃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管氏肿腿蜂的繁蜂效果呈下降趋势,子代蜂的平均单管出蜂量下降幅度较大,平均千头重和平均体长下降幅度较小。经分析得出:0~30d为最佳贮藏时间,31~45d为适宜贮藏时间,46~60d为最长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是国内外研究最早、应用最广、防治效果最好的天敌之一。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是近年来开展松毛虫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方法。从2008年到2011年张家口在赤城、涿鹿、沽源三县累计释放松毛虫赤眼蜂25亿头,防治松毛虫1667hm2,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松毛虫发生得到了持续控制。为了探讨不同放蜂量对防治效果的影响,笔者结合防治工作,于2011年在赤城县进行了不同放蜂次数和不同放蜂量防治松毛虫的对比试验,以期为大规模防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松毛虫不仅操作简便、省工省力,而且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控制的有效防治方法。不同放蜂次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次放蜂虽然从寄生率和防治效果上看略高于一次放蜂,但两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放蜂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放蜂75.0万头/hm2与放蜂150.0万头/hm2和225.0万头/hm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但放蜂150.0万头/hm2和225.0万头/hm2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以两次放蜂、放蜂225.0万头/hm2效果最好,但考虑到赤眼蜂数量成本和人力成本问题,应以一次放蜂、放蜂150.0万头/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不同虫蜂量对管氏肿腿蜂繁育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均单管出蜂量、子代蜂的平均千头重和平均体长是评价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人工繁育效果的三项重要指标。试验测定并分析了利用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幼虫作为中间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时,在不同虫蜂量条件下对这三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接蜂时选用的种蜂与寄主的量对繁蜂效果存在不同影响,种蜂量对出蜂量无显著影响,对子代雌蜂千头重和体长均存在显著影响;寄主量对出蜂量、子代雌蜂千头重和体长影响显著。繁蜂生产中,采用规格为12mm×50mm指形管繁蜂时,多选用5只青杨天牛幼虫和4~5头种蜂。也可以根据防治实际中目标害虫的虫口密度及单株放蜂数量来确定每管的接入寄主数和种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