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饱和效应对大孔径闪烁仪估算区域显热通量的影响,在2014年8—9月期间进行试验,以具有抗饱和性能的双光路BLS900型闪烁仪为参考,以孔径尺寸为0.075 m(文中简记为LAS1)、0.15 m(文中简记为LAS2)的中国产ZZLAS型闪烁仪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传播原理计算出饱和修正系数,并对ZZLAS型闪烁仪的观测结果进行饱和修正分析。结果表明:LAS1的饱和修正系数为1.034,LAS2的饱和修正系数为1.019。试验观测中LAS1饱和率为24.58%,LAS2饱和率为2.04%,进行饱和修正后,LAS1的有效饱和修正率为12.87%。与BLS900相比,LAS1修正后显热通量均方根误差变为25.67 W/m2;LAS2的饱和修正率仅为0.32%,修正前后显热通量均方根误差基本无变化。进行饱和修正前,对BLS900与LAS1观测的显热通量进行F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P=0.15);通过计算得出的修正系数修正后,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4);而利用BLS900的实时修正系数进行修正后,接近显著水平(P=0.06)。利用试验计算得出的饱和修正系数修正后,显热通量与参考标准的误差范围为1.28~53.42 W/m2,比修正前更接近BLS900的观测结果。研究对农田、人工林下垫面条件下的观测结果采用文中的饱和修正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也表明,经饱和修正后,闪烁仪观测的显热通量更接近BLS900的观测结果。当ZZLAS型闪烁仪发生明显饱和现象时,利用光学传播原理计算得出的修正系数对饱和数据进行修正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畜状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以及矛盾能否得到合理解决,畜牧业的发展是否能适应经济规律,已经成为决定西部边疆地区畜枚业发展好坏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碘显色法测定了油莎豆块茎淀粉含量,以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利用石灰水浸泡法同时从油莎豆中提取出了淀粉和蛋白质,研究料液比、浸泡液pH值、浸泡时间、上清液pH值等因素对大粒油莎豆淀粉、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大粒油莎豆中淀粉含量为31.8%,蛋白质含量为2.9%...  相似文献   
4.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氨挥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大气中过量的氨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并危害人类健康。我国农田氮肥施用后的氨挥发是一个重要的氨排放源。紫色土的土壤性质以及该区的气候条件导致其氨挥发潜力较大。与其他集约化农作区相比,该区农田氨挥发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探讨了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氨挥发情况,为开展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碳氮气体交换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氨排放清单的编制及农田氨减排措施研究提供依据。选取川中紫色土丘陵区典型的坡耕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风洞法研究了紫色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氨挥发动态过程。每次试验设置1个施肥处理,3次重复。风速、风向、大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等气象数据由试验田微型气象站获取。每隔2~3 d采集土壤样品用以测定土壤NH4+-N含量。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受氮肥深施及低温的影响,冬小麦季氨挥发损失率明显低于夏玉米季;2013年和2014年冬小麦季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7.4%和8.8%;2013年夏玉米季三叶期氮肥撒施的氨挥发速率为34.1%;2014年夏玉米季三叶期氮肥条施覆土降低了氨挥发损失,损失率为21.4%;2014年夏玉米季十叶期出现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撒施氮肥后立即灌水使氨挥发损失率高达46.6%,这是由于干旱条件下施肥灌水提供了利于氨挥发的土壤水分条件。因此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应避免采用此施肥方式。综合分析两年的数据可得:紫色土冬小麦季氨挥发损失占施氮量的(8.1±1.0)%,夏玉米氨挥发损失占施氮量的(32.8±1.8)%。  相似文献   
5.
多目标优化最优解空间飘移和畸变的主要原因是,组成总目标函数的各分目标函数不是依据共同的工作基准建立起来的,运用专家系统原理与方法,确定了既是建立多目标函数的规则,又是辨识和评价最优解空间标准的工程规范。基于产品设计工作规则提出的浮法加权技术,通过尺度变换,可显著改善最优解空间性态,绘制出的制动器多目标优化最优解空间图形符合工程规范。  相似文献   
6.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春玉米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2,他引:18  
季节性干旱是影响湖南春玉米生产最突出的气象灾害,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生的规律,可为湖南春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技术支持。该文基于湖南省96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FAO于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 方法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量、玉米的作物需水量。考虑盈余降水对水分亏缺指数的影响,修正了的水分亏缺指数计算方法,并依据玉米的水分亏缺指数,分析了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特征。并选取不同区域典型站点分析了水分亏缺指数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春玉米生长季节内干旱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空间区域分布特征:干旱频率较高的时段主要在玉米抽雄-吐丝阶段及其后的生育阶段,且随生育期后移干旱频率明显增加,以轻旱程度为主。空间分布特征是以湘中南的衡阳及周边一带干旱频率最高,其次为湘东、湘北一带次高,湘西等地春玉米干旱频率低。各年代之间比较,以20世纪80年代干旱较严重,90年代干旱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砧木对烟草嫁接苗抗病性的影响,明确抗病材料云烟87(Y87)作为砧木提高接穗红大金元(HD)对青枯病抗性的机理,采用劈接加生料带缠绕法以易感青枯病品种HD作为接穗,以HD和Y87作为砧木,分别构建HD/HD和HD/Y87嫁接烤烟苗,然后测量HD/HD和HD/Y87保护性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最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Illumina HiSeqTM 4000测序平台,提取5株HD/HD或HD/Y87 mRNA,反转录构建总cDNA文库,测序,过滤低质量Reads后,用TopHat2比对参考基因组,用Cufflinks和DESeq软件获得基因表达量和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发现,不同取样时间HD/Y87 PAL活性均显著高于HD/HD,4个样品分别得到48 414 474~48 697 874条Clean Reads和38 272~40 938条基因,但HD/Y87发生选择性剪切事件数高于HD/HD;比较HD/Y87和HD/HD两组间基因表达量,得到3 904条差异基因,其中3 096条基因上调,808条基因下调;在上调基因中有参与木质素合成的3条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 5条Myb家族转录因子基因, 5条编码多酚氧化酶基因;还有2条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和3条相应的ERF转录因子基因等。这些结果表明,Y87作为砧木能够提高接穗HD PAL活性和多种抗性基因(包含木质素、多酚及病程相关蛋白)表达量,从而提高接穗红大金元对青枯病等病害抗性。  相似文献   
8.
获得了一类带有连续和分段常数变元的中立型微分方程所有解振动的新的充分条件,研究结果改进和推广了已知文献中的某些结果。  相似文献   
9.
不同方法对受体母牛诱导同期发情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胚胎移植寻找高效、低耗的同期发情方法,用99头同年引进的南阳牛作为胚胎移植受体牛进行试验,采用一次前列腺素注射法随机注射、海绵栓 PMSG PG法、口服孕酮法三种方法处理对比,结果表明:一次前列腺素法受体牛同期发情率达到25.0%,48h同期率达到14.3%,受胎率达到35.7%;海绵栓 PMSG PG法受体牛同期发情率达到75.0%,48h同期率达到62.5%,受胎率达到44.4%;口服孕酮法受体牛同期发情率达到50.0%,48h同期率达到33.3%,受胎率达到44.4%。比较而言,海绵栓 PMSG PG法有较高的同期发情率和受胎率,并且处理成本低(85.8元),是三种方法中最优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川中丘陵区机播质量差、季节性干旱频发危害玉米生长现象,本试验以该地区主推玉米品种‘正红50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通过田间及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种子大小及播种深度对玉米苗期、穗期根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以期为本区域玉米的机械化精量播种和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种子越大发芽率越高;适当浅播(2~6 cm)能显著提高发芽率,2 cm较10 cm播深发芽率提高6.5%。2)大粒种子的根长、表面积、体积及干重极显著大于小粒种,虽然随生育进程推进,大、小粒种间根系生长的差异逐渐缩小,但至吐丝期,大粒种子的根长、表面积、体积及干重仍较小粒种分别高28.6%、25.0%、22.4%和11.4%。3)三叶期2 cm与6 cm播深的根系较10 cm播深下根长、表面积、体积及干重显著更高,但之后10 cm播深的根系生长更快,五叶期-七叶期后,超过2 cm播深的玉米;至吐丝期,10 cm播深玉米根长、表面积、体积和干重较2 cm浅播处理分别提高17.1%、11.9%、14.0%和10.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4)种子大小对根系的分布影响较小,但播种深度对根系分布影响显著。10 cm深播较2 cm浅播处理可显著提高10 cm以下土层玉米根系的分布。5)种子越大,产量越高,大、中粒种子较小粒种子玉米产量分别提高9.1%和7.3%(P<0.05);适当深播(6~10 cm)能有效增加产量,6 cm、10 cm播深玉米产量较2 cm播深产量分别提高11.8%、26.3%。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粒种子有利于建成发达的根系,适当深播有利于中、后期根系的生长和增加深层土壤的分布,从而提高玉米水肥吸收能力,提高其抗旱性,最终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因此,川中丘陵区应选大中粒种并适当深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