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研究了分散、乳化条件及成囊工艺对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二甲戊灵微胶囊状态的影响。讨论了不同乳化剂及其配比、不同分散乳化时间、搅拌速度、酸化时间和固化温度对微胶囊包封率、粒径大小及分布情况的影响,最终确定以聚丙烯酸钠(PAAS)和苯乙烯-马来酸酐(SMA)按4∶ 1(质量比)混合作乳化剂,1 500 r/min搅拌,分散乳化60 min,酸化90 min,50℃固化90 min作为制备二甲戊灵微胶囊的优化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可以得到平均粒径10 μm左右、粒度分布均匀的球形微胶囊,包封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2.
20%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对斑马鱼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斑马鱼为试材测定了20%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及其乳油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24、48、72、96h后二甲戊灵微胶囊对斑马鱼LC50分别为65.10、62.38、58.81、57.81mg/L,而二甲戊灵乳油对斑马鱼LC50分别为0.50、0.35、0.34、0.31mg/L,即其微囊化使二甲戊灵对斑马鱼的安全性提高了100倍以上。  相似文献   
3.
印楝素与三种杀虫剂对小菜蛾的联合毒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叶浸虫法,测定了印楝素与三种杀虫剂对小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作用,并筛选出了药剂的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印楝素:阿维菌素为2.3:1,共毒系数(CTC)为141.14,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印楝素:Bt为1:1,共毒系数为136.74;而印楝素与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对小菜蛾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业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林业工作中涵盖的内容较为多样,包括林业灾害防治、资源监管和生态修复等,各类工作的复杂程度较高,且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传统的林业灾害监测以及林业摄影存在整体工作效率不高、精度不高和管理粗放等问题,而无人机的应用则能够促进相关工作向安全、高效和精确层面发展,全面提升我国林业建设水平。阐述了当前无人机在林业灾害监测、林业摄影方面的作用以及具体应用方法,以期为当前林业工作火警预报建设、病虫害防治及林业勘察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保护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菌毒·霜霉水剂在130、160mL/667m2剂量下,药后7d防效分别为74.04%、79.64%,药后14d防效为82.28%~87.16%,在相同的用量下效果与霜霉威单用相当,且持效期较长,对黄瓜安全,是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较好药剂。  相似文献   
6.
黄瓜白粉病菌接种及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建立了孢子悬浮液接种黄瓜子叶测定黄瓜白粉病菌杀菌剂敏感性的简便方法。比较了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涂抹法和喷雾法接种黄瓜幼苗子叶的效果,结果表明,涂抹法发病率高,均匀度更好;测定了接菌后不同时间施药,白粉病菌对己唑醇、腈菌唑、三唑酮、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等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接菌后96h施药较为敏感,测得的EC50较小。最后确定接种及毒力测定方法为:接种时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分散悬浮,孢子浓度为15×10倍显微镜下每视野30~40个,接种后96h施药,发病后直接利用病斑数来计算毒力测定结果。该方法可用于黄瓜白粉病菌抗药性监测和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相似文献   
7.
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防治稻曲病最佳时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筛选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防治稻曲病的最佳适期。[方法]分别于水稻剑叶露尖期、剑叶耳始见时、上两叶耳距2~3cm时、孕穗期、破口期、抽穗期、齐穗-扬花期按750 g/hm2喷施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统计防治效果,筛选稻曲病的防治适期。[结果]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在水稻不同生长期喷施,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差异。以剑叶露尖期施药防治效果最低,不到20.00%;以剑叶耳始见时施药防治效果最高,达77.06%;上两叶耳距2~3 cm时、孕穗期、破口期、抽穗期、齐穗-扬花期的防治效果依次降低。[结论]剑叶耳始见时施药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黄瓜苗期猝倒病又叫绵腐病,俗称卡脖子、小脚瘟,主要由腐霉菌侵染引起,属世界著名的毁灭性病害,也是我国北方地区保护地育苗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一般苗圃发病率为20%-50%,严重的可达80%以上。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甲霜灵拌种和土壤处理来防治黄瓜苗期猝倒病,但由于抗药性的产生,早有其防治失败的事例报道。  相似文献   
9.
宁南霉素和多抗霉素对黄瓜白粉病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宁南霉素可溶粉剂在80、60g/667m^2剂量下第1次施药后10d对黄瓜白粉痛防治效果分别为73.63%、61.55%,第3次施药后14d防治效果达到74.98%、70.83%;10%多抗霉素素可湿性粉剂在80、60g/667m^2剂量下第1次施药后10d对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0.20%、63.95%,第3次施药后14d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7.64%、71.82%。上述各处理防治效果均高于对照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60g,667m^2处理的同期防效,并且对黄瓜安全,是防治黄瓜白粉病优良生物杀菌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防治稻曲病的最佳适期。[方法]分别于水稻剑叶露尖期、剑叶耳始见时、上两叶耳距2~3cm时、孕穗期、破口期、抽穗期、齐穗-扬花期按750g/hm^2喷施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统计防治效果,筛选稻曲病的防治适期。[结果]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在水稻不同生长期喷施,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差异。以剑叶露尖期施药防治效果最低,不到20.00%;以剑叶耳始见时施药防治效果最高,达77.06%;上两叶耳距2~3cm时、孕穗期、破口期、抽穗期、齐穗-扬花期的防治效果依次降低。[结论]剑叶耳始见时施药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