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0篇
  9篇
综合类   158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4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外源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性的作用及机理,以感病小豆品种‘宝清红’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激发处理小豆真叶,而后对真叶挑战接种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低浓度(11.61 mg/L)褪黑素可显著提升小豆对锈病的抗性。夏孢子萌发试验表明,褪黑素对夏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表明褪黑素无抑菌活性。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褪黑素激发诱导了水杨酸(SA)通路关键基因NPR1于接种后24 h显著上调表达,且病程相关蛋白PR1、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及PR5均于接种后24~120 h被显著诱导表达,说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诱导NPR1表达,进而激活下游PR蛋白的高水平应答,使感锈病小豆品种获得对锈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已经侵入我国云南省。田间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S.exigua、斜纹夜蛾S.litura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在玉米上往往混合发生,且形态相近,容易混淆。本文详细描述了草地贪夜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比较了其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黏虫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本文为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并为草地贪夜蛾的精准测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生物淋滤对尾矿的重金属污染处理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对酸性尾矿中的土著氧化硫硫杆菌以及氧化亚铁硫杆菌进行分离以及加富培养的基础上,分别运用单一菌种以及混合菌种对尾矿样本进行淋滤处理.通过12 d的淋滤实验,实验室结果表明,分离出的氧化亚铁硫杆菌以及氧化硫硫杆菌等土著微生物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同时实验表明,在采用适当菌种的前提下,尾矿中重金属的溶解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土著氧化亚铁硫杆菌对Zn的淋滤效果最好,达到了98.12%;对于Cu的淋滤,土著氧化亚铁硫杆菌与土著氧化硫硫杆菌的混合菌种的效果最好,达到88.75%.  相似文献   
4.
草地贪夜蛾缅甸虫源迁入中国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对非洲和南亚国家的入侵已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该虫2018年年底已在缅甸形成虫源基地,并零星进入中国云南西南部地区。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分析了缅甸和华南地区春、夏两季(3-8月)925 hPa夜间平均风温场,并模拟预测了缅甸地区草地贪夜蛾在此期间进入中国的迁飞轨迹以及主要降落和波及的地区。结果表明:3-4月盛行的微弱西风不利于远距离迁移,但成虫的自主飞行可形成对云南和广西局部地区的近距离入侵;进入5月份后,随着西南夏季风的加强,云南和广西全境成为缅甸虫源的主要迁入地,并可能波及贵州、广东、海南和湖南等省。因此,4月份之前要重点监控云南和广西地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与为害,此后,应将监控区域扩大至中国中南部地区的各个省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夏训对优秀运动员铁调素等铁营养状况以及IL-6的影响。方法:广东省优秀皮划艇运动员26人(男15人,女11人)参加测试,调查夏训前和夏训后血红蛋白、铁调素、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血清铁蛋白、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log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以及白介素6变化情况。结果:夏训后,男运动员组铁调素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极显著上升(P<0.01)、血清铁蛋白极显著下降(P<0.01),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log铁蛋白显著上升(P<0.05),总铁结合力显著下降(P<0.05),白介素6极显著上升(P<0.01)。女运动员组血红蛋白显著降低(P<0.05),铁调素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极显著上升(P<0.01),血清铁蛋白极显著下降(P<0.01),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log铁蛋白极显著上升(P<0.01),白介素6极显著上升(P<0.01)。结论:夏训可引起运动员炎症因子升高、铁调素升高,导致功能铁不足;铁调素介导的铁代谢紊乱可能是运动性低血色素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大量研究表明, 乙烯可激发植物对死体营养型真菌的抗性, 但我们前期研究发现, 乙烯合成前体ACC可提高小豆对活体营养型真菌——锈菌的抗性, 为初步明确其机制, 本研究分析了ACC处理对小豆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的影响, 结果表明, ACC处理显著提高了乙烯合成基因VaACS1及信号通路关键基因VaEIN2?VaEIN3?VaERF5的表达水平?此外, ACC处理后再接种锈菌, 小豆锈病的发病程度显著降低?对接种锈菌后不同时间VaPR2和VaPR4的表达分析表明, 相比ACC处理后不接种对照, ACC处理后再接种锈菌的处理, 接种后1~5 d这两个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 与水处理不接种锈菌相比, 水处理接种锈菌5~8 d后VaPR2和VaPR4的表达量虽显著上调, 但应答时间较ACC处理滞后, 且总体表达水平低, 表明ACC激活乙烯通路进而诱导防卫反应基因上调表达是其诱导小豆抗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影响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游动孢子产生的条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间歇性地给菌丝块换水可以诱导菌丝产生孢子囊,进而释放游动孢子。挑取5~8块直径为8mm于利马豆或V8汁平板上培养4~8d的菌块,置于直径7cm的培养皿内,加入蒸馏水正好没过菌块表面,每30 min换水一次,换水4次后加入15 ml Petri培养液,25℃、黑暗条件下培养18~20 h,可诱发菌块大量产孢。  相似文献   
8.
大豆疫霉菌对大豆下胚轴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种后1.5~24h,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2个大豆品种与大豆疫霉菌Ps411的亲和性和非亲和性互作。观察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对大豆下胚轴的侵染过程可分为侵入前、侵入、皮层组织中的扩展和进入维管束组织4个连续阶段。大豆下胚轴接种后在25℃保湿培养,1.5h后游动孢子即形成休止孢并萌发产生附着孢,3h后侵入表皮细胞,6h后进入皮层组织,24h后进入维管束组织。病原菌主要以侵染菌丝直接侵入表皮,表皮细胞间隙是主要侵入部位。皮层细胞是病原菌定殖和发展的主要场所,胞间菌丝侵入皮层细胞并形成吸器。在菌丝与寄主细胞接触部位的寄主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常有胞壁沉积物的形成。在抗病品种上病菌的侵染事件与感病品种基本一致,但不能形成正常的吸器,胞壁沉积物明显多于感病品种,菌丝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明显受到抑制。利用β-1,3-葡聚糖免疫金标记单克隆抗体进行的免疫细胞化学的研究表明,胞壁沉积物内含有大量的β-1,3-葡聚糖,在大豆疫霉菌菌丝壁中也存在β-1,3-葡聚糖。以上结果表明,病原菌的侵染可诱导抗病寄主细胞内β-1,3-葡聚糖迅速的合成与积累、并形成胞壁沉积物,以抵御病菌的侵染与扩展。  相似文献   
9.
 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异名: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is)]是引致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病原菌,国内外学者均有该菌能够产生毒素(Gn-毒素)的报告。本试验就该菌毒素对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叶组织细胞膜渗透性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以学校体育价值研究为出发点,结合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学校体育价值的不同认识,探讨学校体育价值体系及学校体育价值观的现实情况,阐述了学校体育价值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对学校体育价值的本位价值与辐射价值、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进行了理性审视,同时对当前学校体育的本位价值出现异化、人文价值出现淡化、工具价值片面扩大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