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西番莲品种‘台农1号’为实验材料,通过电镜扫描技术比较观测TeMV和PWV侵染与健康西番莲的叶片、幼嫩果实外果皮组织形态结构,分析测定其叶片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西番莲病毒侵染对西番莲叶片和幼嫩果实外果皮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TeMV与PWV侵染后,西番莲植株叶片的海绵组织细胞间隙缩小,发生成团堆积状排列,栅栏组织细胞萎缩,呈不规则长条形;幼嫩果实外表皮组织中石细胞层发生严重断裂,排列松散,海绵层细胞变得松散,且发生较严重的木质化现象;叶片与幼嫩果实外表皮表面纹理粗糙、褶皱,气孔保卫细胞萎缩,气孔周围组织皱缩、粗燥;感病果实外果皮表面上的腺毛凸起无序。病毒侵染后,感病植株第1~3叶的蔗糖含量较第4~6叶的高23.11%;健康叶片则相对平衡,降低了淀粉积累、PG酶、纤维素酶与PPO酶活性,提高了感病植株第1~3叶的α-淀粉酶、GS酶与POD酶活性。西番莲受TeMV与PWV侵染后,植株叶片第1~6叶营养物质分配不平衡,相关物质的合成分解与抗氧化防御酶系统受伤害,叶片与果实组织形态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植株正常吸收功能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水稻纹枯病菌菌体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获得分辨度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采用了酚抽提法、TCA/丙酮沉淀法和丙酮沉淀法进行水稻纹枯病菌菌体蛋白质的提取,利用17cm、pH 5 ~8的IPG胶条对样品进行双向电泳,用PDQuest 8.0软件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确定电泳的最佳参数.结果显示:采用17cm、pH 5 ~8的IPG胶条能得到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同一样品的三种不同蛋白提取方法(酚抽提法、TCA/丙酮沉淀法和丙酮沉淀法)分别得到1278、885、827个蛋白质点.酚抽提法能有效去除样品中的盐分和小分子的干扰,得到背景清晰的蛋白图谱;TCA/丙酮沉淀法和丙酮沉淀法所得图谱有一定的杂质干扰,同时TCA/丙酮沉淀法和丙酮沉淀法有蛋白点缺失,尤其在碱性端存在明显缺失现泉.研究结果建立了一套适于水稻纹枯病菌菌体蛋白的可靠提取方法和双向电泳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其蛋白质组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株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组培苗的促生效应。【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分别设单菌株(11-31, 07-98和08-200)及其4个不同菌株组合共7个接菌处理接种新台糖22号(ROC22)组培苗,设1个不接菌处理为对照,接种86 d后比较不同处理对甘蔗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结果】7个接菌处理对甘蔗植株的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处理Ⅶ的促生效应最为显著,该处理的植株株高和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长25.23%和60.79%;植株总氮含量最高的是处理Ⅳ,比对照增长45.79%;含磷量增长最显著的是处理Ⅶ,比对照增长76.29%。【结论】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生长、氮磷元素的累积和生理生化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处理对甘蔗的促生效应有显著差异;多菌株混合接种的促生效应不一定会比单菌株接种高,具体效果因固氮菌种类和组合而异。  相似文献   
4.
广西罗城毛葡萄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毛葡萄主要病害黑腐病、霜霉病、穗轴褐腐病、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讨一种促进鸡粪快速发酵腐熟、生产优质有机肥料的技术体系。以鸡粪为主要原料,添加定量滤泥以及按不同比例添加金针菇菌糠堆制生产有机肥,测定不同配比堆料发酵过程的温度、pH值、含水量、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和种子发芽率等有机肥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添加菌糠能有效缩短鸡粪堆肥发酵腐熟时间,不同配方处理生产有机肥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有机肥新标准NY/T 525-2021的要求。其中以30%菌糠、60%鸡粪和10%生物干化污泥配合处理的发酵腐熟时间最短,该处理生产的有机肥的总养分含量达10.33%,有机质含量48.5%,含水量32.5%,种子发芽指数106.2%,pH 7.38。菌糠与鸡粪按科学配比堆肥是大宗农业废弃物料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百香果疮痂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 causing scab disease on the fruit of Passiflora Linn. in the passion fruit yard of Cenxi and Nanning cities, Guangxi province. The scab tissues collected from diseased fruits were isolated,purified,and made pathogenicity test,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biological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The representive isolate B31, obtained from the diseased fruit, was selected for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nd was verified as the causal agent of the scab disease through Koch’s postulates. The result of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using light microscope showed that the isolate B31 was very similar to Alternaria in terms of hyphae and spore morphology.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sults using multiple gene loci showed that identities of sequences of ITS, Alt al, TEF 1 and endoPG genes of isolate B31 were 100% identical to those of Alternaria alternata. This study clarifies that the pathogen causing scab disease of passion fruit in Guangxi is A. alternata, and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alternate causing scab on passion fruit in China.  相似文献   
7.
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广西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为芒果炭疽病的科学防治和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广西各芒果产区采集芒果炭疽病病样分离、纯化芒果炭疽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获得53株芒果炭疽病菌菌株,53株菌株对咪鲜胺的EC50为0.0244~0.2572mg/L,平均为0.0916mgm,其中采自凌云县均亭村的菌株LY12的EC50最小(0.0244mg/L),采自田东县平马镇东达村的菌株TD122的EC50(0.2572mg/L)最大,后者为前者的10.5倍。【结论】来自广西主要芒果产区的53株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未产生抗药性亚群体,咪鲜胺在生产上仍具有应用前景,但不同菌株的敏感性有一定差异,存在潜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土壤条件对甘蔗内生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对分别种植在红壤土和水稻土的4个甘蔗品种的内生固氮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利用数学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来源内生固氮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从红壤土的甘蔗组织中分离筛选获得23个内生固氮菌株,它们在基于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上属于9个不同的菌属;而从水稻土的甘蔗组织中获得59个内生固氮菌株,分类上属于19个不同的菌属。群落生态学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水稻土的甘蔗内生固氮菌的群落丰富度指数(dma)、多样性指数(H')以及均匀度指数(Jsw)均明显高于红壤土,表明水稻土条件下的甘蔗内生固氮菌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稳定和均匀;而相同土壤条件下4个甘蔗品种间的内生固氮菌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差异并不明显。本研究结果反映了土壤生态条件是影响甘蔗内生固氮菌多样性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影响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的因子,将水稻纹枯病菌菌株cx-2在不同水稻品种继代接种,并在含不同杀菌剂、具不同pH及不同温度条件的PDA平板上继代培养,用对峙法测定继代菌株与原始接种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此外,对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与原始菌株的AFLP指纹图谱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供试的30个水稻品种上连续接种4次后,从9个水稻品种中分离出与原始菌株营养体不亲和的菌株。菌株在不同pH值的PDA平板继代培养4次后,在pH偏碱性端(pH 10、pH 11)开始出现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的菌株。在不同农药和温度条件下继代培养10次的菌株中没有分离到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的菌株。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与原始菌株的AFLP指纹图谱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从广西28个市、县不同稻区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株上分离获得的186个类似丝核菌的真菌分离物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培养性状、菌核大小、菌株生长最适温度和生长速率等形态学方法进行初步分类,然后利用rDNA的PCR-RFLP和序列分析法作进一步鉴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分离物可分为5个不同菌系,分别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AG1-IA)、水稻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水稻枯斑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双核丝核菌的AG-A融合群真菌(Rhizoctoniasp AG-A)、嗜水小核菌(Sclerotium hydrophilum)。其中,Rhizoctonia oryzae、Rhizoctonia sp AG-A、Sclerotium hydrophilum3个菌系在广西为首次报道。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5个菌系均能侵染水稻并引起相似的纹枯病症状,但致病力大小差异较大,其中R. solani AG1-IA是引起广西水稻纹枯病的主要的优势菌系,出现频率最高,致病力最强,其余4个菌系致病力相对比较弱,致病力强弱顺序为R. solani AG1-IAR. oryzaeR. oryzae-sativaeS. hydrophilumRhizoctoniasp AG-A。测定不同菌系对水稻纹枯病防治上几种常规用药的敏感性,表明菌系间的药剂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与广西水稻纹枯病相关菌系遗传结构的复杂性,除了常见典型水稻纹枯病菌R.solaniAG1-IA以外,其他不同遗传特性菌系的存在可能是导致该病害难以防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今后水稻生产和病害防治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