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4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绿宝石西葫芦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宝石西葫芦是以从北京地区搜集的花叶西葫芦的分离后代中选出的稳定自交系 940 11为母本、以从荷兰引入的深绿皮品种的分离后代中选出的稳定自交系 940 0 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熟一代杂种。属矮生类型 ,生长势较强 ,果形长棒形 ,皮色深绿 ,总产量比早青一代西葫芦增产 14.5 %~ 2 8.3 % ,一般保护地栽培产量为5 0 0 0kg·(6 6 7m2 ) -1左右。已在北京、辽宁、河北、山东、宁夏、江苏、安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甜菜根腐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甜菜根腐病是一般可造成甜菜减产10-30%。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多雨,生育中期雨量大面集中;地热低洼,排不良,土质粘重,透水性差;土质瘠薄,植株发育不良;机械及虫害损失,易致病菌感染等。防治方法是选好地、好茬,合理轮作;科学整地与施肥,选用抗病良种,及时药剂防治;搞好田间管理等。  相似文献   
3.
早熟南瓜吉祥1号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吉祥1号南瓜是由从2个日本引进材料的分离后代中选出的两个自交系A3-13-5和A4-7-1配制而成的早熟印度南瓜一代杂种,与黄狼南瓜比较,第1雌花节位低5~6节,成熟期早15~17 d(天),干物质含量高8%,总糖含量高5.1%;长蔓类型,生长势较强,瓜扁圆形,瓜皮深绿色带有浅绿条纹,瓜肉桔黄色,肉质细密,粉质重,口感甜面,露地栽培每667m2产量1500~2000kg,保护地长季节栽培每667m2产量7000kg左右,已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广东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中葫3号西葫芦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以色列引进的一个白皮西葫芦材料中选出的稳定自交系 940 37为母本、以从国内搜集的一个白皮材料中选出的稳定自交系 940 12为父本配制而成早熟一代杂种中葫 3号。该品种属矮生类型 ,生长势较强 ,瓜形长棒形 ,瓜皮白色 ,总产量比早青一代西葫芦增产 8.9%~ 19.9% ,一般保护地栽培产量为 5 0 0 0kg·(6 6 7m2 ) -1左右。已在北京、河北、山东、宁夏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龙眼果皮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和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GC-MS)对龙眼果皮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龙眼果皮中共检测、鉴定出25种成分,占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99.21%,主要成分是酯类、甾醇类、萜类烷烃和酮类化合物。其中,羟基洋地黄毒苷元含量最高,占47.59%;其次是苍耳酯,占22.92%。  相似文献   
6.
余甘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甘(Phyllanthus emblica L.)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突变、降血脂、降血压、保肝、抑菌、抗炎等功效,目前,我国对余甘的研究较为零散,开发利用较少.综述余甘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机制及余甘活性单体的研究进展,提出余甘功效作用机制的研究仍停留在药效现象观察和细胞水平机理的研究上,未深入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的研究;对余甘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行展望,提出今后应加强余甘单体和多糖的药效和药理研究,为余甘进一步的药理研究及新药、保健品的综合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甜椒由于病毒病发生流行,致使产量下降,严重的地块竟有种无收。通过调查总结及科学实验,普遍认为培育壮苗是增强抗病力和耐病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并使培育壮苗的栽培技术日趋完善。蔬菜种子质量(饱满度)对培育壮苗和增产效果等作用,50年代末北京农业大学陆子豪教授曾  相似文献   
8.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参考文献的著录仍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通过调查3139条国内主流林业科技期刊参考文献,发现著录用符号误用、页码错误、责任者错误、题名、刊名、刊期、版本项错误及重复引用等著录乱象,并列举实例分析说明存在的问题,提出作者、编辑、审稿专家三重把关的模式,杜绝参考文献著录错误。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和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GC—MS)对龙眼果皮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龙眼果皮中共检测、鉴定出25种成分,占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99.21%,主要成分是酯类、甾醇类、萜类烷烃和酮类化合物。其中,羟基洋地黄毒苷元含量最高,占47.59%;其次是苍耳酯,占22.9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