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缅甸农业科技发展及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并提出建议,为探寻两国农业科技合作开展途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明确优势及薄弱环节;分析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现状;根据缅甸农业发展特点及中缅科技合作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结果]缅甸农业资源禀赋优越,但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具有多方面的技术需求,包括作物生产技术、畜禽和水产养殖技术及其配套设施、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研发技术等.目前中缅两国农业科技合作基础良好,并逐步建立副部级、国家级农业合作机制,但仍存在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少、合作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及人力资源瓶颈难以突破的问题.[建议]针对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在农产品加工、动植物引种改良及病害防治、肥料应用、耕地开发等领域深化援助合作路径;充分运用我国海外园区建设经验,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合作;进一步调动地缘优势省区农业高校资源优势,支持缅甸农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对八角黄瘿蚊和八角红瘿蚊雌、雄成虫的触角及其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雌成虫触角鞭节共12个亚节,每节呈中部稍缢缩的圆筒状;雄成虫触角鞭节共24个亚节,其形态有2种,即中间部分膨大的球状和中间部分缢缩、两端膨大的葫芦状。在2种八角瘿蚊成虫触角上共观察到6种类型的触角感受器,即毛形感受器、短绒毛、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柱形感受器及环丝。其中,锥形感受器具有Ⅰ型、Ⅱ型2种亚型;环丝在雄成虫触角上表现为环状毛形态,在雌成虫触角上则表现为缠角毛形态;柱形感受器仅在雌成虫触角上观察到。2种八角瘿蚊成虫的触角感受器类型、形态相似,仅存在细微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机械车轮碾压引起的土壤压实对蔗田理化性状、微生物活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为保护蔗田土壤环境和甘蔗机械化收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用甘蔗田间运输车对蔗田进行碾压处理,以未碾压的小区作为对照。在宿根蔗的不同生长期调查土壤容重、含水量、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量,以及甘蔗根系、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参数。【结果】机械压实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以及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有所提升,速效养分含量降低;土壤蔗糖酶的活性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总体上比CK高;甘蔗植株的根系干重显著下降,发株数显著减少,蔗茎减产7.4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脲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关系;蔗糖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磷酸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放线菌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机械压实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基础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而土壤有效养分的供给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压实可抑制甘蔗根系生长,进而影响甘蔗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移动网络的便利性为切入点,阐述传统农业科普方式转变的必要性,结合大美广西农业科普社区网站建设实践,分析了农业科普网站、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动漫视频与文本结合、手机移动端站点设计和匹配型农业科普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创新服务模式,以期探索适应时代潮流的科普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中越农业科技合作现状,挖掘合作潜力,为中越农业科技合作发展路径的深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与实地调查阐明中越农业科技合作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目前双方需求,筛选合作潜力较大的领域,对进一步合作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中越两国农业科技合作基础良好,已建立中国—越南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湄公河委员会(MRC)、中国—东盟创新合作大会、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及中国—越南农业合作联合委员会等合作机制,合作模式主要有农业科技人员学习、交流及培训,共同开展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和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等.当前合作中还存在双向合作不平衡、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合作缺少创新且局限性大及合作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合作潜力较大的技术领域有农机研发、作物种子、有机肥料研发、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及农业资源开发等.[建议]完善不成熟合作机制,制定全新合作模式;加强双语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创造更多合作机会,探索平衡合作方式;共同设立农业科技合作基金;完善农业科技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农户技术培训;建立统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在桑园收集的越冬桑椹菌核为材料,调查其在湿度充足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萌发形成子囊盘的发育历期。探索了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菌核萌发和子囊盘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椹菌核病菌核在湿度充足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从萌芽到子囊盘消亡历时38~52 d,平均历时45.0 d;其中萌芽抽生期16~23 d,平均18.7 d;杯盘膨大期6~12 d,平均8.4 d;平盘期8~20 d,平均14.1 d;消亡期1~6 d,平均3.3 d。菌核在10~20℃范围均可萌发形成子囊盘,最佳温度是15℃。土壤湿度对于菌核萌发有显著影响。土壤湿度25%时,菌核不能萌发;土壤湿度50%时,菌核萌发率为23.5%;土壤湿度75%时,菌核萌发率达78.0%;土壤湿度90%时,菌核萌发率达到100%。光照能刺激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并能促进子囊盘的生长发育。菌核在全光照不遮光和黑膜遮光透光率5%的情况下均能萌发,全光照不遮光培养,单粒菌核萌发子囊柄的平均数量为4.1个,并且子囊柄顶端均能形成子囊盘;黑膜遮光透光率5%培养,单粒菌核萌发子囊柄的平均数量为1.2个,只有51.3%的子囊柄顶端能形成子囊盘。研究结果为桑椹菌核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