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为了探讨增加光照时间对锦江牛生产性能和行为的影响,选用锦江公牛16头、锦江母牛10头随机分为2组,即:自然光照组(10.2~13.8 h)和16 h光照组,每组公牛8头、母牛5头。试验期117 d,期间记录牛的始重、末重、采食行为、休息行为和活动量。结果:与自然光照组相比,16 h光照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1),且干物质采食量增加16.18%,料重比降低9.88%;16 h光照组采食时间、每次采食时间显著降低(P0.01),反刍时间和趴卧休息时间显著增加(P0.01),且反刍次数显著增加(P0.05);16 h光照组趴卧休息率增加(P0.05),公牛活动量降低39.21%。由此可知,增加光照至16 h可以增加锦江牛采食量、反刍时间和趴卧休息时间,减少其活动量,从而提高了其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3.
选择健康状况良好、平均体重(457±16.6) kg的皖东公牛9头,分别在夏季(27~39℃)和秋季(18~25℃),通过测量牛舍环境温度、直肠温度(RT)、肩臀部发汗速率(SR)和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建立体感温度公式,揭示不同温湿度对皖东牛直肠温度的影响和血浆NO浓度与发汗速率的内在联系。结果:以直肠温度作为皖东牛对干球温度(DBT)和湿球温度(WBT)的反应指标,得到夏秋季节的体感温度(ET)公式分别为:ET=0.28DBT+0.72WBT和ET=0.51DBT+0.49WBT,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湿球温度在体感温度公式中的影响比重加大。夏季NO浓度显著低于秋季(P0.01),肩臀部发汗速率显著高于秋季(P0.01)。结论:(1)南方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干球对直肠温度的影响比重减小,湿球的影响比重加大;(2)发汗速率与血浆NO浓度呈现季节性变化:夏季发汗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血浆NO浓度递减;秋季血浆NO浓度、发汗速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递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冬季延长光照时间对育肥期锦江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锦江公牛16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自然光照);试验组(延长光照):D8:L16。采血后测定血液各项指标。结果显示:试验组牛血液中WBC和MON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血常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BUN和Cr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肝肾功能相关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CAT和SO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T-AOC水平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冬季延长光照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锦江牛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代谢,以减轻冬季低温环境对锦江牛育肥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研究凉茶渣、蚯蚓液对湿热条件下肉牛生产性能、行为和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体况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22~24月龄育肥期西杂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凉茶渣组(HT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9.5%凉茶渣)和蚯蚓液组(EF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7%蚯蚓液)。试验期45 d,预试期3 d,正试期42 d。每天记录牛舍环境温度和湿度,并计算温湿指数。正试期第1天和最后1 d称量肉牛体重,每7 d记录1次采食量,并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平均干物质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预试期第1天测定血清皮质醇(Cor)含量,预试期第1~3天记录肉牛呼吸频率(RR);正试期第39~41天连续3 d记录肉牛站立时间、躺卧时间、反刍时间、采食时间和RR。正试期第42天晨饲前采集血样,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激素及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试验期间肉牛处于湿热环境(环境温度19.1~39.9℃,环境湿度31.7%~89.7%)。与CON组相比,(1)HT和EF组肉牛血清中Cor含量及热休克蛋白70(HSP 70)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肉...  相似文献   
6.
7.
为探索利用不同来源蚯蚓粪及沼液构建的生态修复模式对稀土尾矿种植皇竹草及改良土壤效果的影响,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在赣南稀土尾矿区采用复合肥+自来水(对照组)、牛粪养殖的蚯蚓粪+牛场沼液(试验Ⅰ组)、猪粪养殖的蚯蚓粪+猪场沼液(试验Ⅱ组)3种模式种植皇竹草后,稀土尾矿地土壤化学性质、重金属含量的变化,以及皇竹草定植生长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Ⅰ组、Ⅱ组的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高于对照组,部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且Ⅰ组有机质含量较Ⅱ组极显著增加;Ⅰ组和Ⅱ组的有效磷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Ⅰ组明显高于Ⅱ组;Ⅰ组、Ⅱ组的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Ⅰ组、Ⅱ组的皇竹草存活率和鲜草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Ⅰ组极显著高于Ⅱ组;Ⅰ组、Ⅱ组的粗蛋白含量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Ⅰ组的钙、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Ⅱ组.Ⅰ组、Ⅱ组的土壤砷、铅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皇竹草砷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以看出,在稀土尾矿废弃地施用蚯蚓粪和灌溉沼液种植皇竹草,不仅可以提高皇竹草生长性能,还能同时改良稀土尾矿土壤,且牛粪源蚯蚓粪+牛沼液模式改良效果优于猪粪源蚯蚓粪+猪沼液.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375头28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按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5个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头,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以及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0、200、300、400mg/kg姜黄素的日粮,试验期28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日粮添加100、200、300、400 mg/kg姜黄素分别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9.38%(P0.05)、14.67%(P0.05)、13.59%(P0.05)、10.51%(P0.05);分别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8.26%、12.38%、8.22%、12.73%,均差异显著(P0.05);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断奶仔猪的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2)添加100、200、400mg/kg姜黄素分别提高断奶仔猪粗蛋白表观消化率0.50%(P0.05)、2.30%(P0.05)、4.19%(P0.05);添加100、200、300、400mg/kg姜黄素分别提高断奶仔猪粗脂肪表观消化率7.18%(P0.05)、9.29%(P0.05)、5.52%(P0.05)、15.10%(P0.05);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断奶仔猪干物质、粗灰分和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3)添加200、300、400mg/kg姜黄素分别降低断奶仔猪血清总胆固醇含量11.38%(P0.05)、9.31%(P0.05)、7.59%(P0.05);添加100、200、300mg/kg姜黄素分别降低断奶仔猪血清甘油三酯含量16.00%(P0.05)、28.00%(P0.05)、4.00%(P0.05);添加100、200、300、400mg/kg姜黄素均可降低断奶仔猪血清中低密度脂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分别降低3.16%(P0.05)、12.63%(P0.05)、16.84%(P0.05)、5.26%(P0.05)。(4)日粮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均可降低断奶仔猪血清AST和ALT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5)日粮添加300、400mg/kg姜黄素均显著降低断奶仔猪血清MDA水平(P0.05),分别降低25.27%、19.05%。本试验结果提示,日粮添加姜黄素可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肝脏功能,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其中以200mg/kg的姜黄素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稀土尾矿种植王草的最佳施肥处理,设置CK(化肥)、Z(沼液)、N(腐熟牛粪)、N+Z(腐熟牛粪+沼液)、Q(蚯蚓粪)、Q+Z(蚯蚓粪+沼液)6种施肥处理进行田间等氮量施肥试验,分析连续三年各处理对王草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进行饲用价值综合评价。结果表明:Q+Z处理组株高、分蘖数、茎粗、叶片数、单株重、产量、粗蛋白、粗脂肪均最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三年分别较CK组提升了97.52%,545.81%,43.79%,654.95%,421.13%,741.00%,226.28%,39.51%,粗纤维、粗灰分含量最低,第三年较CK组降低了23.32%,54.81%,同时Q+Z组王草中重金属镉、砷、铅、铬含量均最低,第三年较CK组分别降低了82.93%,88.10%,59.44%,59.27%,饲用价值综合评价表现为蚯蚓粪组优于腐熟牛粪组,沼液配施组优于单一施肥组,排序依次为Q+Z>Q>N+Z>N>CK>Z。综上所述,稀土尾矿区种植王草较优施肥处理为蚯蚓粪+沼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