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概况生前诊断家畜蠕虫病常用的粪便检查法有沉淀法和漂浮法,这两种方法的检出率虽高,但从处理粪便到涂片,镜检,需时较长,在进行大规模家畜蠕虫病诊断中,工效较低,且受到诊断设备上的一定限制,需器材较多,一次处理粪便后,一般也只能受检某一类或两三类蠕虫卵,而不能达到经一次处理粪便后进行全面蠕虫学检查的目的。因  相似文献   
2.
国产硝氯酚是近年来我国防治牛羊肝片吸虫病的一种新的优良驱虫剂。为了提出这种驱虫剂在临床上应用的根据,我们于1975年9—11月分别在贵阳松山冷冻厂和仁怀县进行了驱虫和驱虫效力时间的观察试验。实验材料 1.药品性状和来源:  相似文献   
3.
贵州家畜肝片吸虫病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病原种类和形态、发育史、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和防治。自1982年5月至1985年11月,完成研究计划,现将各项研究结果报告如后。一病原种类和形态研究自贵州省27个县市家畜和21种经济动物内采集标本1214份,制作压片浸泡标本153份,整体染色标本1014张,经研究结果,贵州家畜片形吸虫有;1、肝片吸虫 (Fasciolahepatica Linilaeus,1758),普遍大量寄生于全省各地家畜中,以牛羊多见。在梅花  相似文献   
4.
贵州鸡体初见的住白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白虫病是我省初见的新禽病。一九八二年以来,在我省7个县市的鸡体内检出,病原经研究鉴定为沙氏住白虫。这种原虫寄生于鸡体血细胞和组织细胞内,由于常在血液的白细胞中检出,因而称这种原虫所引起的疾病为住白细胞原虫病或白血球孢子虫病,简称住白虫病。该病通过蚋类或蠓类吸血昆虫进行传播,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各国。  相似文献   
5.
环肠科(Cyclocoelidae kossack, 1911)的强壮原背吸虫[Prohyptiasmus robustus(Stossich,1902)Witenberg,1923]最早发现于苏联、西北利亚的潜鸭、豆雁、灰雁、家鸭内。1974—1977年我们在进行贵州省一些地区的畜禽寄生虫调查时,曾在四个县的禽体中采得一种大型吸虫标本,经研究鉴定为强壮原背吸虫。此属在我国是新记录。形态:体大、扁平、肌质、叶状,前端稍尖细,后端钝圆,新鲜标本暗红色,肠支黑褐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一篇贵卅牛血孢子虫病疫源地的家畜宿主动物自然感染的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的资料分析,贵卅的牛血孢子虫病疫源地是属于以奶牛和黄牛为主的家畜专有疾病的疫源地。由于贵卅牛体的五种血孢子虫同时存在于某些地区(特别是黔中地区),同时,这五种血孢子虫有可能都是由同一种传播者来传播的,因此,它又属于多病原性的家畜疫源地。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双芽焦虫主要分布于北纬26—27°之间的黔中地区,其次是黔西南和黔西北地区;牛巴贝斯焦虫的分布地区与前者相同;柯契卡巴贝斯焦虫仅分布于黔巾地区;突变泰勒焦虫则分布于贵卅省的各地;瑟氏泰勒焦虫分布于黔中、黔东、黔西北和黔西南等地区。在水牛体中只发现一种类似突变泰勒焦虫的虫体,但未发现有其他种的血孢子虫存在,这可能是水牛对其他种牛体的血孢子虫具有抵抗力所致。文内对水牛体发现的一种血孢子虫作了简单的形态描述。关于疫源地的范围将在另文中探讨。  相似文献   
7.
牛肉孢子虫病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种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86——1988年对贵州省五地区十个县(市)耕牛肉孢子虫病调查,共剖检水牛155头和黄牛195头。调查肉孢子虫感染情况;对几种住肉孢子虫进行形态观察、测量大小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贵州耕牛住肉孢子虫共有三种,总感染率为89.4%。寄生于水牛的住肉孢子虫有两种,Ⅰ、梭形住肉孢子虫 sarcocystisfusiformis,感染率100%,终宿主为猫,Ⅱ、小型住肉孢子虫 sarcocystis sp,感染率83.9%(与梭形住肉孢子虫混合感染);终宿主为狗。Ⅲ、黄牛一种;枯氏住肉孢子虫 sarcocystis cruzi,感染率81%,终宿主为狗。三种住肉孢子虫以梭形住肉孢子虫感染最严重。患牛全身布满包囊,病变明显而销毁和高温处理的占3.9%。各种感染程度分别为:轻度占62%,中度占24%,严重占14%。包囊在牛体内的分布以食道最多,为100%,颈肌次之,为73.5%,舌肌和背肌均为40%,心肌未见有此种包囊。三种住肉孢子虫以梭形住肉孢子虫的包囊最大,平均9×3.5毫米,孢子囊较小,平均13.4×7.8微米,慢殖子平均14.4×5.5微米。小型住肉孢子虫和枯氏住肉孢子虫两者相似,包囊细小,大小分别为1.6×0.17毫米和2×0.16毫米.慢殖子大小为13.8×6.7微米和13.87×4.93微米,孢子囊大小为15.81×10.33微米和15.75×10.22微米。猫感染梭形住肉孢子虫排囊前期6—7天,排囊持续2—22天,狗感染小型住肉孢子虫排囊前期为8天,持续1—20天;狗感染枯氏住肉孢子虫排囊前期为10天,持续1—10天。兔感染各种住肉孢子虫均未获得成功。对本病的防治方法文内提出讨论建议。  相似文献   
8.
9.
贵州省家畜冷冻精液站为我省主要种牛冷冻精液中心站,担负全省耕牛改良种牛冷冻精液任务,曾先后引进摩拉、尼里、辛地红、关岭黄牛等良种牛。为保护种牛的健康,提高精液质量,1984年6—7月我们对该站的摩拉、尼里、辛地红、关岭黄牛、杂交黄牛共33头进行粪便蠕虫学检查,有32头种牛感染肝片吸虫,感染率为97%,应用丙硫咪唑驱虫试验的情况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1.在贵阳地区的6、7、8三个月,肝片吸虫卵发育为毛蚴需要17.0—19.7天,3月和11月,卵的发育延长至28—33天,但在天气温暖时,虫卵仍可发育或孵出毛蚴。在冬末春初的12、1、2三个月,室温平均在6.30—7.50℃,虫卵停止发育。 2.实验证明,肝片吸虫在贵州的中间宿主为小土蜗(GaIba paryia)。此螺各月均见到活动,越冬螺在翌年3—4月发育成熟和开始产卵,6—8月第二代螺进入成熟期,并大量产卵,密度最高,9—10月密度下降,但可见少数第三代螺体成熟和产卵,并孵出幼螺,通常以幼螺越冬。灭螺可在各月进行,尤以冬春为最重要。 3.本文对肝片吸虫的虫卵孵化、毛蚴侵入螺体、尾蚴逸出以及囊蚴的形成进行了实验观察。 4.贵阳地区肝片吸虫蚴虫在小土蜗体内的感染、发育与繁殖时间在春未、爱、秋和冬初季节,尤以夏秋两季为盛期。在室内月均温为24.07—25.07℃时,小土蜗感染毛蚴后,经43天及其以上即自螺体内逸出尾蚴;用囊蚴感染家兔、山羊后,经60—70天左右,发育为成虫。 5.根据一年中囊蚴出现的季节从四月至十或十一月,所以秋季驱虫治疗的适宜时间不超过11月,冬春预防性驱虫分别在12—1月和3月。诊断出有临床症状或已感染的家畜应随时进行驱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