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南、粤东近海渔场,是我国群众机帆船灯光围网渔业最重要的作业渔场之一。本文根据1971年以来,我们对该渔场进行综合调查所得的资料,就灯围渔业的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变动趋势,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一、灯光围网历年渔获量的变化闽南、粤东近海的灯围渔业兴于六十年代中。七十年代,投入该渔场生产的灯围渔船,最多时达1,100艘(组),常年作业的有600多艘。图1表明,闽南、粤东近海的灯围渔业,自1966年以来,随着作业船数迅速发展,渔  相似文献   
2.
<正>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盛产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和脂眼鲱等中上层鱼类,据近10年的统计,闽南地区机帆船灯光围网各年渔获中上层鱼类变动于35.3~113.1万担,平均70万担。其中尤以夏汛7~9月生产规模最大,渔获量最高,为13.7~53.7万担,平均31.2万担,占全年渔获44.85,是福建省海洋渔业  相似文献   
3.
闽江口至南澳海岸带文昌鱼分布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农牧渔业部1986年下达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部重点科研课题“文昌鱼资源调查”的任务要求,我们除以厦门前埔文昌鱼渔场为重点、设站进行周年逐月定点调查外,于1987年9月至1988年1月间,调查了福建闽江口至广东南澳一带沿岸文昌鱼的分布。调查是在大潮汛期间于低潮前后1—2小时,涉足潮间带的低、中潮区进行的,以采集文昌鱼标本为目的。在采到标本的现场,取水样和底质带回实验室分析盐度(用感应式电导盐度计)和砂粒直径大小(用筛法分离)。在文昌鱼数量较多的沿海,还进行  相似文献   
4.
1992年7月至1993年6月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作业渔获物中随机取样测定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 1,175尾,其叉长分布55—180mm,优势叉长100—130mm,体重分布4—114g,优势体重10—40g,年龄构成由0—Ⅵ龄组成,以1龄组居多,占40.5%。生长参数L_o=201.91mm,W_o=121.71g,K=0.2010,t_o=-3.2414。种群存活率、年总死亡率、瞬时总死亡率、瞬时自然死亡率及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0.3630、0.6370、1.0134、0.3351和0.6783。初次性成熟最小叉长为106mm,生殖期1-9月,盛期为6—9月。食料以底栖生物为主,兼食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平均摄食等级1.64。最适捕捞叉长和体重分别为128.7mm和38.4g。最佳最小可捕叉长及体重分别为104mm和21.6g。  相似文献   
5.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汪伟洋  张壮丽 《海洋渔业》1997,19(3):113-117
本文根据闽南、台浅渔场1987~1995年间灯围渔业逐年各月生产统计资料,以及渔获物组成、生殖群体结构和幼鱼发生量对中上层鱼类进行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末期以来,福建闽南地区灯围作业船组不断减少,但平均单产逐年上升,从而保持了渔业质量在下降中相对稳定。中上层鱼类种群结构非常稳定,蓝圆鲹和金色小沙丁鱼一直是最重要的渔获对象,占灯围产量约2/3。其生殖群体几乎是一成不变,该两个鱼种叉长优势组均为180~200mm,各占60~80%,1龄鱼补充群体数量雄厚,且其幼鱼发生量连年增长,闽中、闽东沿海小型灯围和夏缯等作业夏汛产量逐年迅速上升,由此认为,90年代以来,闽南、台浅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利用不足,建议扶持灯围作业,加大对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6.
厦门前埔浅海文昌鱼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厦门前埔浅海是目前文昌鱼生产的重要作业区。为贯彻执行农牧渔业部的重点科研课题“文昌鱼资源调查”任务,我们以厦门前埔文昌鱼渔场为重点,于1987年4月至1988年3月间,设站进行周年逐月定点词查,初步查明了该渔场文昌鱼的数量分布特点及现存资源量。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调查材料与方法厦门前埔浅海文昌鱼渔场面积约3平方公里,水深变化于1—5米之间。本次调查  相似文献   
7.
福建近海大甲鲹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甲鲹Megalaspis cordyla属鲹科大甲鲹属,俗称“铁甲鱼”,为暖水性、集群洄游的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大洋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南半岛、中国东南沿海以及日本,东海以台湾海峡为较多。据不完全统计,1971—1984年间,闽南地区灯光围网大甲鰺渔获量变动于1—2,563吨之间,年平均渔获量798吨  相似文献   
8.
福建张网作业损害经济幼鱼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沿海张网作业的渔获的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共计366种。其重量组成以个体小型,数量大宗的鱼虾类为主,受到损害的经济幼针,幼体占张网渔获量的20.2%,其中带鱼幼鱼占12.86%,在重要经济种中占63.66%,且年平均个体重量只有3.8克,受损害最严重。建议在规定张网渔业禁渔区,禁渔期时,优先考虑保护带鱼幼鱼资源。  相似文献   
9.
泉州湾南部近海定置网作业渔获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东海区渔政分局、东海区渔业指挥部关于开展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的部署,我们承担了定置网监测任务。1988—1989年间,主要进行基础调查,以石狮市东埔一村为基地,租赁闽晋渔9371号机帆船为调查船(载重量10吨、主机功率1764瓦),在泉州湾南部近海(北纬24°44′—24°48′;东经118°48′—118°52′)开展定置网作业周年渔获物分析。自1988年3月初至1989年2月下旬,共调查13个航次,于农历每月15—18日调查一个航次,每个航次4天,每天从定置网渔获物随机取样一批4公斤,调查其种类组成,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浅滩周围海域蟹类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1994年7月—1996年6月间,我们在台湾浅滩周围海域(22°—24°N,117°—120°E)开展蟹类资源凋查与研究。本文主要报道该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经济种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善泳(虫寻)的生物学特性;探讨了蟹类的资源特点和可捕量;论证拥剑梭子蟹属闽南、粤东—台湾浅滩地方种群;并提出对蟹类资源“春保、夏养、冬捕”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