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从自然感染发病的美洲鲥肝脏、肾脏和肠道中分离出1株细菌,经革兰染色镜检及PCR鉴定,确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用该菌株接种健康美洲鲥,鉴定其致病力,从人工感染50 g左右的健康美洲鲥发现,菌株具有很强的致病力,试验鱼在感染后72 h内全部死亡,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的鱼症状一致。进一步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分离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发现:维氏气单胞菌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噻吩三种药物极为敏感,对红霉素、头孢唑啉中度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四环素、链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2.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试验菌株.在相城区范围内进行水生动物病害监测,采集患病的河蟹、青虾以及花白鲢等水生动物样品,对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加以鉴定. (2)培养基及试剂.营养肉汤(NB)、普通营养琼脂(NA)以及细菌微量生化鉴定管购自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水解酪蛋白琼脂(MH琼脂)、抗生素药敏纸片购自杭州滨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3.
正日本沼虾俗称青虾,价格高昂是与其肉质鲜美、市场需求旺盛有关。由于养殖效益较好,青虾的养殖规模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然而,青虾单产不高,一般亩产在70~100千克。养殖管理稍有不慎,也会导致亏损。近年来,青虾病害时有发生,对养虾收益带来更多的风险。我们在青虾塘口调研过程中发现"双壳症"现象较普遍,江苏吴江地区2017年春节前后上市的青虾此症发生率有10%~30%。其症状表现为已硬化的甲壳外还有一层未蜕去的旧壳,成为"双  相似文献   
4.
杂交青虾“太湖1号”苗种在池塘养殖中的适宜放养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饲料系数、养殖产量、成虾规格、体长与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作为判据,水质状况作为参考,以杂交青虾"太湖1号"为实验对象,在放养密度为60、105、150、195、240尾/m35个梯度下进行为期100 d的养殖试验,研究杂交青虾"太湖1号"苗种在池塘养殖中的适宜放养密度。结果显示,150尾/m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195尾/m3和240尾/m3组(P<0.05),而养殖产量及成虾规格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高于150尾/m3的高密度组中,虽然产量也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但成虾规格较小。养殖期间各养殖水体的水质均能满足养殖虾的生长需求;高温季节除了高密度组的亚硝态氮盐指标稍有升高以外,水体pH、DO、NH4+-N等指标基本保持一致。将放养密度分别与饲料系数、增重率、体长与体质量特定生长率等指标之间进行二次回归曲线方程拟合,计算出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适宜放养密度为117~150尾/m3。  相似文献   
5.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番茄NAC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序列、保守区、分子量、等电点等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番茄NAC家族包含101个蛋白质,分为12亚族(I~XII)。功能预测显示,20个NAC基因可能与植物抗逆相关,8个NAC基因可能与植物所参与的渗透胁迫和衰老有关,24个NAC基因可能与发育相关。该研究为番茄NAC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功能分析提供信息基础,从而对番茄品种的改良提供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7.
4种微生态制剂对虾池水质及青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测定养殖水体pH值、溶解氧、氨态氮、亚硝态氮等水质指标和养殖青虾肥满度、平均规格、饲料系数等生长性能指标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全池泼洒复合芽孢杆菌、EM菌、类球红细菌、超浓缩光合细菌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质的改善情况及提高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长性能的效果。结果表明,4种微生态制剂均可改善水质;其中,芽孢杆菌与EM菌具有较强的降亚硝态氮功能,类球红细菌和EM菌具有较强的降氨态氮作用。4种试验菌剂的调水效果排序为:类球红细菌>EM菌>复合芽孢杆菌>超浓缩光合细菌。4种菌剂不同程度提高了青虾的生长性能;其中,类球红细菌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EM菌、复合芽孢杆菌,而光合细菌的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胆汁酸(BAs)是胆汁的主要成分之一,已被作为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应用于水产养殖。文章回顾了饲料中添加BAs对鱼类生长、饲料利用、体形和体成分、脂质代谢、肠道菌群结构、肝肠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比较了不同BAs对鱼类作用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了其潜在机制,总结了不同鱼类饲料中BAs的适宜添加量,以期为BAs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