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了解棕榈藤材的性能、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培育和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选用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该藤2 m处的节间和节部的导管分子及维管束形态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节间与节部大导管分子长度、直径、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 981.363和2 666.883 μm、198.235和202.402 μm、3.611和3.784个·mm-2;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23.466和534.794 μm、373.624和379.823 μm、3.078和3.202个·mm-2。经F检验,仅节间与节部的导管分子长度差异极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3.
随着高职院校中学生社团的快速发展,校内的社团类型多种多样。为了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社团受到了重视。通过学生带动学生,成果激励学习等这些优秀做法,社团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就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展开讨论,主要涉及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的对棕榈藤材进行开发和加工利用,以粉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其组织比量、纤维、维管束及导管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粉藤薄壁组织、导管、纤维筛管比量值分别为34.7%、32.3%、26.9%和6.1%;纤维长度、直径、双壁厚、腔径和长宽比分别为1 425.0μm、16.4μm、11.0μm、5μm和87.9;维管束的径向、弦向尺寸和密度分别为556.1μm、519.4μm和3.6个·mm~(-2);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分子长度、直径和密度分别为2 089.7μm、296.2μm和3.8个·mm~(-2)。粉藤材质与玛瑙省藤相当,是一种优良的藤种。  相似文献   
5.
以小钩叶藤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和化学离析的方法,获得小钩叶藤基部、2 m处、中部、梢部等轴向高度的节间和节部的维管束、导管的相关数据,系统分析其在轴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节间与节部维管束的弦向与径向直径在轴向上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两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节间、节部维管束、导管的密度在轴向具有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且节间维管束和导管单位面积分布数均显著低于节部(P0.05)。节间与节部导管分子长度在轴向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而节间与节部导管直径在轴向变化无规律可循,节间导管分子长度和直径均显著高于节部,组间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棕榈藤材藤龄的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做到适材适用、全面提高棕榈藤材的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以黄藤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方法,从藤茎基部到梢部,对黄藤材导管、纤维形态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棕榈藤材藤龄与结构的关系,并对棕榈藤材藤龄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以黄藤材纤维长度、双壁厚和导管密度的乘积为分子,纤维宽度(直径)、导管直径的乘积为分母的综合判别因子Ra绘制曲线,则曲线上谷值对应的是早材,而峰值对应的是晚材,即曲线上有一个突然下降的变化趋势线段,即为1 a分界。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对单叶省藤材化学成分及颜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高温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棕榈藤材化学成分和颜色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为对象,研究了常压蒸汽高温热处理温度(160、180、200℃)与处理时间(2、4 h)对单叶省藤材的化学成分、质量损失率及颜色的影响,分析了热处理后材色与化学成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单叶省藤材的质量损失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200℃、4 h时,藤材质量损失率达到最大,综纤维素和纤维素质量分数呈下降的趋势,木质素和苯醇提取物呈相对升高的趋势。热处理过程中藤材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变化对材色改变有很大影响,热处理后藤材的明度差、总体色差与综纤维素质量分数差、纤维素质量分数差和木质素质量分数差都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pH、盐度和不同饵料对观赏类水母——咖啡金黄水母Chrysaora melanaster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咖啡金黄水母幼体(伞径为2cm)的适宜pH为7.3—8.8;盐度的生态幅为20—45;不同饵料条件下,第11天时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组与饵料为桡足类组的水母幼体的平均伞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6天时饵料为海月水母组与饵料为桡足类组的水母幼体的平均伞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0天时海月水母组的幼体生长最快,卤虫无节幼体组的次之,混合桡足类组的生长较慢。  相似文献   
9.
高地钩叶藤和大钩叶藤维管束与导管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高地钩叶藤和大钩叶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分析维管束和导管在径向和轴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与大钩叶藤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密度以及导管的直径和密度分别为603.23μm和640.83μm、451.60μm和495.69μm、2.87个·mm~(-2)和2.66个·mm~(-2)以及219.00μm和262.46μm、3.62个·mm~(-2)和2.82个·mm~(-2)。径向由藤皮至藤芯,高地钩叶藤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和导管直径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大钩叶藤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和导管直径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两者维管束密度和导管密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导管密度F检验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随着轴向高度的增加,维管束直径高地钩叶藤变化为先减后增,大钩叶藤变化为先增后减,维管束与导管的密度高地钩叶藤变化为"降-增-降",大钩叶藤变化为先减后增,其中维管束密度F检验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二线小丑鱼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环境对野生的二线小丑进行驯养并使其达到性成熟,配对产卵。用体视镜对其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进行观察,研究胚胎发育过程。并用显微照相的方法进行生态学、形态学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线小丑的胚胎发育同大多数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属端黄卵盘状卵裂。在水温26℃条件下,约经176h完成孵化。胚后仔、稚、幼鱼阶段身体色素逐渐增加,鱼体逐渐由透明变为不透明。仔鱼在孵化当天即可开口摄食,3~4d后变态为稚鱼,9~10d后进入幼鱼期。仔、稚鱼期由于胃腺发育不完全必须投喂天然饵料,当进入幼鱼期后胃腺发育完全,可由天然饵料逐渐转为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