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豆叶面积指数与丰产性能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和阐明控制叶面积消长的条件,在丰产栽培上,使控制和促进生长的措施更能符合于积累产量的要求。测定叶面积指数与大豆产量的关系,可以给丰产长相以明确的数量概念,因而有着参考价值。植株密度及其他栽培条件都影响叶面积指数的改变。在一般栽培条件下,伴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大豆净光合生产率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发展应有一个适宜的限度,才不妨碍产量的积累。叶面积指数与产量有高度相关关系。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在2-5范围内),大豆产量按一定倍数成比例增长。鼓粒期的叶面积指数高低与产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哈尔滨地区田间条件下,大豆叶面积指数以分枝期是1. 1,结荚期是5,鼓粒期是3为适宜。从栽培角度来看,还应进一步研究促进和控制叶面积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群众调节播种期防治粟线虫病有明显效果。在北京三年试验,4月上旬播的病轻,播种愈迟愈重,而6月上旬以后播的又转轻。迟播发病重主要是在孕穗、扬花期适逢雨季,对线虫的传播、上侵植株穗部和增殖有利,而过迟和过早播的可以躲过雨季。在定县调查143个发病地块中,10个品种的平均发病率为63.6—4.2%,品种间有显著差异。测定54个华北主要品种的抗病性,其中没有免疫的,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显著。品种间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上的不同是抗病性表现差异的重要原因,晚熟品种,穗码紧、刺毛长的品种发病重。总结群众防治经验,证明换用无病种子效果良好。研究几种种子处理方法防治的效果,发现白砒拌种,温水、几种有机磷制剂、和福尔马林浸种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其中55℃浸种10分钟效果接近95%,57℃10分钟为97.7%。0.1—0.3%白砒拌种效果约为95%。以0.2%和0.3%白砒拌种、55℃和57℃浸种10分钟,在不接种情况下进行产量比较,处理两无差异。1957—1958年将选用无病种子、0.2%白砒拌种和55°—57℃温水浸种10分钟三种方法,在河北省定县、安国县和北京市门头沟区进行示范推广,都获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种方式对大豆光合效率及产量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大豆生育后期的田间郁闭,使光合效率下降,是影响大豆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本试验证明,采用90+45厘米宽窄行播法。既能保证植株分布均匀,又能较好地改善大豆生育后期的田间通风透光状况,增进光合效率,进而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4.
高寒地区超强抗寒新品种“东农冬麦1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选育出能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安全越冬的冬小麦品种,从1994年开始进行了冬小麦抗寒育种工作和保护越冬的栽培技术研究。由于冬麦抗寒性属于数量遗传性状,因此选用抗寒较强的品种间杂交和多亲本杂交,以利于抗寒基因累加和超亲遗传。几年来共杂交471个组合,于2002年从Norstar×(牡引88-13×Alabaskaja)组合中,选育出一个抗寒高产的新品系(东农024)。后经四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并结合保护越冬栽培措施,不论雪大或雪小年份都能安全越冬。2007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命名"东农冬麦1号"开始推广,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能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越冬的冬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粟线虫病是我国主要粟产区局部地区粟作上的毁灭性病害,它在我国发生已久。粟线虫病症状主要表现在穗部,开花前后才显现,花初呈暗绿,渐转黄褐,后变暗褐色。感病重者抽穗后即可表现症状,穗形瘦小,直立不垂,感病极轻者症状不明显。根据形态观察,肯定其病原系滑  相似文献   
6.
低温对于禾谷类作物种子的影响,很早以前便有许多学者加以研究,唯对大麻种子的影响尚少有报导。本试验的目的在于查明不同含水量的大麻种子经短期天然另下低温作用后种用品质的影响,为黑龙江省外销的大麻种子在运输途中经受严寒作用后是否会变质的问题,提供部分数据。本项试验所用的材料为黑龙江省1956年产的、1957年外销的大麻(Cannabis sa-tiva)种子。其中一批种子的原有含水量为12.80%,发芽率为92.4%;另一批种子的  相似文献   
7.
郑家兰 《植物保护》1984,10(4):19-19
在大白菜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的并发、混淆和掩盖下,黑腐病长期存在而未被人们认识或认识不足,以至发展成为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最普遍面较严重的病害。本人自1965年在北京发现并研究确定大白菜黑腐病以来,断续进行了调查和防治试验,示范;1979年设立研究课题。现将有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三十烷醇(C_(30)H_(16)OH)是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里斯(Rice)首次发现的一种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资料指出,很少剂量的三十烷醇对植物的生长有增产作用。对豆类和黄瓜最有效的剂量是每公顷12毫克。在36000公顷土地上喷洒0.45公斤即可增产。用0.01—0.1毫克三十烷醇/公斤水的低浓度水溶液喷洒幼小植物的叶片,根据作物的不同,增产幅度达8—6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