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氟对茶树生长、叶片生理生化指标与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添加氟浓度为0~200 mg/kg对茶树生长、叶片生理生化指标与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茶树的氟累积特性。结果表明,随氟处理浓度增加,茶树的生长、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均受到明显抑制; 福鼎大白茶的SOD、CAT和POD活性均随氟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名山白毫的3种酶活性则受到明显抑制。2个品种的新梢中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含量也随施氟浓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茶叶品质降低,表明氟可能抑制茶树儿茶素的合成代谢和氮素代谢。茶树的氟累积量也随着土壤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各器官的氟含量(y)与土壤中添加的氟(x)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茶树的聚氟能力依次为叶片>新梢>枝条>茎>根,叶片是氟累积的主要器官。福鼎大白茶耐氟、抗氟的能力明显强于名山白毫,但氟积累能力则低于名山白毫。  相似文献   
2.
茶叶叶绿素混合液浸提法提取条件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混合液浸提法制得叶绿素提取液,分别从混合液配比、提取的温度、提取时间和浸提液用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试验,并从叶绿素的提取量和提取液的稳定性方面比较了混合液提取法与传统的丙酮研磨法.结果表明,混合液浸提法提取叶绿素,提取完全,提取量高于传统法;而且,混合液浸提法制得的叶绿素提取液稳定性更好.试验总结出,混合液浸提法的最佳条件是:室温下,以丙酮∶乙醇∶水=3∶6∶1的混合液30 mL,避光提取1 h.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桂花绿茶品质形成,以烘青绿茶为茶坯,采用单窨法制作成桂花绿茶,对其窨花前后品质化学成分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茶坯相比,桂花绿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水浸出物以及咖啡碱均降低,降幅1.41% ~20.44%;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酚氨比下降,有利于滋味品质的改善.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萃取茶坯、桂花和桂花茶的芳香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在桂花绿茶中共检测出30种成分,其中二氢-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醇、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γ-癸内酯、2-乙基己醇等13种成分主要来源于桂花,含量高达61.37%,是桂花绿茶的特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4.
本技术规程规定了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包括基地选择、规划,种植,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和草害防治,茶树修剪,茶叶采摘和茶树更新等。  相似文献   
5.
水培茶树对铅的吸收与累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添加铅盐进行水培茶树试验,用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铅含量,研究茶树对铅的吸收、累积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铅离子能被根系或叶片大量吸收和累积,并按浓度差通过茎段转运与再分布;根施或叶部喷施2500mg/L的铅盐溶液,根系铅含量分别为8.00×104mg/kg和8.38×103mg/kg,叶片铅含量分别为551.79mg/kg和1.03×104mg/kg,两者的铅富集量很高,但仍未见茶树死亡;当铅盐质量浓度为800~2000mg/L时,茶树逐渐受到铅危害,早期吸收根转为透明状,再褐变,后期叶片部分脱落;当铅盐质量浓度为300~800mg/L,水培茶树35d,茶树长势良好,未见受害症状。研究表明,水培茶树对铅具有大量吸收与累积的能力,并对铅危害有很强的抵抗与耐受力。  相似文献   
6.
茶叶儿茶素总量的硫酸-香荚兰素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766-9770
[目的]探讨硫酸-香荚兰素分光光度法检测茶叶中儿茶素总量的最佳条件。[方法]通过对反应温度、显色剂浓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的研究,确定硫酸-香荚兰素显色反应体系为:吸取10μl茶汤,加入2.5 ml质量分数为1%的香荚兰素/乙醇溶液和2.5 ml质量分数为30%硫酸/乙醇溶液,在20℃下反应5 min后,反应液在50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结果]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差为0.055,变异系数为0.32%,平均回收率为98.29%。[结论]与盐酸-香荚兰素法相比,硫酸-香荚兰素法节省了操作时间,提高了试验效率,降低了试验成本,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性和稳定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名优绿茶加工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扁型(芽型)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品质特征要求:外形微扁挺直秀丽、色泽黄绿油润,香气粟香馥郁,汤色嫩绿鲜亮,滋味鲜爽甘醇,叶底全芽明亮。1.1鲜叶标准采摘优质独芽或一芽一叶初展鲜叶为原料,要求芽头壮实、饱满、完整、匀净、新鲜和清洁。不采病虫芽、紫芽、霜冻芽、鳞片、鱼叶、单片叶等不合格鲜叶及杂物,鲜叶无废气废物污染及机械损伤和发热  相似文献   
9.
为迎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曲毫→曲毫→曲毫、包揉→曲毫→曲毫、包揉→包揉→曲毫以及包揉→包揉→包揉等4种造形工艺组合对颗粒形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包揉造形的颗粒形红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含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茶黄素含量和茶红素含量分别比曲毫造形工艺高0.77%~4.57%、2.67%~5.33%、1.85%~4.70%、2.78%~6.16%、1.62%~1.89%和1.29%~2.04%,其茶褐素含量比曲毫造形工艺低0.41%~1.02%.感官审评表明,包揉造形为主的红茶外形颗粒紧结,滋味浓醇,甜香高长,汤色红明,优于以曲毫造形为主的产品.因此,综合评价颗粒形红茶的较优造形工艺组合为包揉→包揉→曲毫或包揉→包揉→包揉.  相似文献   
10.
茶叶精制车间茶尘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茶叶精制车间茶尘数量进行了测定,对茶尘的组成和粒度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精制车间设备近旁茶尘累积量顺序为:风选机>圆筛机>抖筛机>切茶机,但对精制车间设备1.3 m处分析,不同作业环节茶尘的积累量差异不显著(F=0.215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