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掌握广西水稻高温热害的变化规律特征,为水稻生产制定防灾减灾对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利用广西89个气象观测站1958—2018年观测资料及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M-K突变分析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探究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发生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1)1958—2018年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呈增长趋势,20世纪90年代为发生低谷期,21世纪10年代为高发期;(2)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在2009年发生增多突变,除重度高温热害外,轻、中度高温热害次数变化均有突变发生;(3)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存在18、3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变化,预计2018年之后广西早稻高温热害仍处于高发期;(4)高温热害高发区位于左、右江河谷,桂中盆地和西江—浔江—郁江等流域区域,沿海地区发生频次少于内陆。以上研究结论对实现水稻丰产稳产优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广西89个气象站1961-2016年气象观测资料和广西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用MeteoGIS技术和气候资源细网格模拟分析方法,结合广西早稻实际生产情况,建立了广西早稻高温热害的空间模拟分析模型,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对高温热害区划指标因子进行100 m×100 m细网格模拟推算和残差订正,并综合考虑高温热害区划指标等级,对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发生分布进行了精细化区划.将广西早稻区分为基本无高温热害区、轻度高温热害区、中度高温热害区、较重高温热害区和严重高温热害区5个区域,分区结果符合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实际情况,为水稻生产的趋利避害、优化布局和科学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目前森林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江苏省重要晚稻品种南粳44为试材,通过大田试验探究寒露风发生期间,水稻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磷酸二氢钾、腐植酸钾溶液对抽穗扬花期晚稻叶片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后水稻光合能力普遍增强,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上升,其中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03%腐植酸钾,水稻抗低温效果较为显著;(2)叶片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在寒露风期间均有不同程度上升,经施肥处理后发现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对处理的敏感性相对较弱,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处理的敏感性较强,丙二醛含量较对照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0.3%磷酸二氢钾和0.03%腐植酸钾叶面喷施处理3种保护酶活性增幅最大,丙二醛含量增幅最小;(3)在产量及产量构成方面,与对照相比,0.3%磷酸二氢钾和0.03%腐植酸钾叶面喷施肥处理水稻结实率、千粒重等显著增加,从而导致产量大幅上升,而0.05%腐植酸钾叶面喷施肥处理对产量及部分相关性状有轻微抑制作用;(4)千粒重、结实率与叶片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除株高和分蘖数外,其他生理、生化性状与产量显著相关,该结论可为产量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