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桦 《现代农业》2006,(10):53-53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特殊的、不可代替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其他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实践表明,推广使用良种与其他增产措施相比,具有增产潜力最大、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特点,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增产措施,种子的科技贡献率约在30%以上。党中央、国务院对种子产业高度重视,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种子工程”。曾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实施‘种子工程’作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的一件大事,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门力量,确保种子工程顺利实施”。农业部一再强调,研究农业,首先要研究种子。…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这些影响首当其冲地体现在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3.
4.
甘蔗褪绿线条病有甘蔗波条病、枯条病和条斑病等之称,被认为可能是病毒所致,但迄今未曾确证.我们的研究表明:该病不由病叶汁液传播,甘蔗黄蚜(Aphis sacchari)、甘蔗粉蚧(Saccharicoccus sac-  相似文献   
5.
当前,如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广东省实现全面小康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本文在分析广东省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影响农民增收的种养成本增加、品种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经营主体技能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提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扶持发展新型农民,大力发展适度经营规模,优化生产经营结构,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明确甘蔗褪绿线条病(Sugarcane chlorotic streak)普遍存在于我国福建、广西和云南蔗区,局部地区的部分品种的发病率甚高。该病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正反两面形状相同的淡黄色褪绿条纹,后条纹可发展或愈合成长条纹。条纹中间部分坏死,呈淡褐色或灰白色,严重时叶片枯死。条纹可出现在叶片的中间、边缘或顶部。病株还可见有可逆性萎蔫现象。该病可由病株的蔗茎和病土传播,但不由病叶汁液、甘蔗黄蚜(Aphis sacchari)、甘蔗粉蚧(Saccharicoccus sacchari)和甘蔗扁角飞虱(Perkinsiellasaccharicida)传播。  相似文献   
7.
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ii素有“药王”、“神草”等美称,作为新兴的抗癌中药驰名全国。本实验对不同来源的金线莲进行芦丁、总氨基酸、总有机酸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芦丁总平均含量极低,实验组省平均水平为广西(J11)>福建(J1 - J5)>台湾(J6 - J8),又以广西平乐的金线莲(J11)为佳;2)总氨基酸含量栽培种(J1 - J8、J11)均值高于野生种(J9、J10),综合实验组各省表现为台湾(J6 - J8)>福建(J1 - J5)>浙江(J9、J10)>广西(J11),台湾桃园的金线莲(J8)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几个样品;3)总有机酸含量台湾各来源(J6 - J8)依次高于广西(J11)和福建(J1 - J5),其中台湾桃园的(J8)含量最高。由上述结论得各来源中,台湾桃园的金线莲(J8)种质最为优良。本实验选择该来源种为组织培养材料,摸索其离体培养的最适条件,结果为:含1个茎节长0.8cm,形态学下端长于上端的茎段与1.5mg/L 6-BA + 0.5mg/L NAA的激素配比处理培养基为各自最佳处理条件,两者结合诱导成功率最高,可达91.7%。从而为珍稀药用植物金线莲优良种质的筛选培育和快繁保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蔗对外引种的检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桦  林锋 《四川甘蔗》1989,(1):16-20
  相似文献   
9.
王桦 《中国饲料》2006,(7):33-34
“十五”期间,我国饲料业坚持提高与发展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的方针,继续实施科技兴饲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饲料工业现代化进程, 使饲料行业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了饲料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  相似文献   
10.
生物分子固定化或传感界面设计技术是研制压电免疫传感器的关键之一.本文结合电聚合膜和聚电解质静电吸附组装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压电免疫传感器中生物分子固定化方法,研制成一种检测补体C3的压电免疫传感器.研究了pH值、抗体稀释比和温育温度等抗体的固定化条件,讨论了传感器采用这种固定化方法的响应与再生性能,并与戊二醛键合固定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响应频移值大,在补体C3浓度为7.75μg/mL时。采用该法频移值达239Hz,而采用戊二醛键合固定化法频移值仅163Hz;灵敏度高,最小检出浓度达0.078μg/mL;选择性较好,对同浓度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响应很小,仅为35Hz.此外,该传感器能重复使用20次以上,具有较好的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