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津优2006是天津市水稻研究所用粳稻不育系341A与粳稻恢复系C4115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表现出优势强、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06年12月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中日水稻品种食味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天津主栽品种和日本水稻品种的食味特性进行比较表明,感官鉴定综合评价的平均值,天津品种(-0.42)低于日本品种(-0.05)。两品种群的理化特性值不存在显著差异,天津品种津稻779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最高粘度值都接近日本优良食味品种koshihikari和kinuhikari的水平。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评价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最高粘度之间呈极显著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最高粘度对综合评价的贡献率为8∶7∶5。  相似文献   
3.
提高转bar基因杂交粳稻大田纯度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秧田和本田喷施不同浓度除草剂Basta,验证对提高转bar基因杂交粳稻纯度的效果。结果表明,转bar基因恢复系NT-5-1的T6世代仍保持对Basta的抗性;转bar基因杂交稻3~4叶期喷施0.1%~0.2%Basta60kg/667m2,清除假杂种效果均达100%。  相似文献   
4.
对4个杂交组合的5个亲本主茎叶片数及叶生长速度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参考各品种生育期,确定4个组合制种时亲本的播差期,为杂交稻制种父母本花期相遇提供技术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稻条纹叶枯病近几年在我国由南向北迅速蔓延,2004年江苏133.3万hm2水稻受条纹叶枯为害,减产30%左右,部分稻田绝收.2005年河南、山东普遍发病,稻农把条纹叶枯病叫做水稻的癌症.天津水稻条纹叶枯病呈迅速上升趋势,2006年有的农户减产40%.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粳稻新品种花育13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等.花育13号是天津市水稻研究所利用花药培养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选育的中、晚稻新品种,具有优质、优味、高产、稳产、抗病、耐盐等特点;通过天津市品种审定,在京、津、唐等地区适于作春稻,在冀南、鲁、豫等地区适于作麦茬稻;产量水平在9000~9750kg/hm2.  相似文献   
7.
1995年天津市水稻研究所以韩国优质米品种Hwashung byeo为母本,以丰产性好的C602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组合号为95055;后代经花药培养产生纯合株系,其中入选品系为99-409H.2003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花育409.  相似文献   
8.
对粳稻品种两杂交后代F1、F2、F4代垩白性状研究分析表明,其垩白米率呈连续分布,但不呈正态分布;两“无垩白/高垩白”组合F2代分布曲线为单峰,主峰值在无或低垩白米率处;组合“越光/C602”F4代有四个分布不均的峰,组合“花育409/C602”F4代有两个峰,主峰值仍然在无或低垩白米率处.两低垩白“花育560/津原5”组合F2、F4代分布曲线比较单一,主峰值仍然在无或低垩白米率处,三组合后代垩白广泛分离,不同世代无或低垩白频数分布一致,表明该性状同时受主效和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因此。选育无垩白或小垩白品种作亲本可改良杂交稻垩白率。  相似文献   
9.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症状、病毒特征、传毒途径、传毒介体特征及生活习性,总结出防治该病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稻种质资源回交后代耐盐基因的鉴定与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优一号为轮回亲本,以其与36个供体的不同回交后代(BC2F2、BC2F3)群体为材料,进行耐盐鉴定与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些亲本本身对盐碱不具备很好的耐性,但所有回交后代均出现耐盐的超亲分离,说明这些供体均带有耐盐基因,且这种有利"隐蔽基因"供体之间的差异很大。从总体上看,BC2F2耐盐性选择效率显著高于BC2F3,不同供体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