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甜玉米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甜玉米(Zea mayes L.Saccharata Sturt)是甜质型玉米的简称,因其籽粒在乳熟期其含糖量高而得名,以未熟果穗胚乳籽粒为产品供食用。甜玉米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印第安人最早开始种植甜玉米,但世界上广泛种植甜玉米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甜玉米的生产已成为重要的新兴玉米产业。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甜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据报道。1998年全世界甜玉米种植面积66.67万hm2;美国种植面积就达29.3万hm2,总产量8800万t,其中约有7%供作鲜食,有1/3的加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甜玉米在日……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滇黄精花粉形态学研究及进一步的分类和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择4个不同花色的滇黄精品系,在植株形态比较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对花粉形状、外壁纹饰、极轴长(P)、赤道轴长等方面进行观察描述和比较。【结果】P1、P2和P3这3个品系之间除了花色的差异,在多数植物学特征性状上没有显著差异,而P4具有植株较矮、叶片窄小、花被短小以及根茎呈圆柱状、其横切面黄色等特点;滇黄精花粉粒大,长球形,极面观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具远极单沟,沟缘整齐,沟膜较清晰,无萌发孔,外壁很薄,两层,外壁表面具细网状雕纹;4个品系的花粉大小及形态结构上差异不大,花粉长68~70μm,极轴59~72μm,赤道轴23~31μm,极轴(P,μm)×赤道轴(E,μm)分别为65μm×25μm、70μm×28μm、64μm×26μm、66μm×26μm,P/E为2.5~2.6。【结论】尽管4个滇黄精品系花色迵异,但在花粉大小及形态结构上差异不大,难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随着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与发展,人们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表现为主要以美国和欧盟为主的两种代表性政策美国采取遵循可靠科学原则,坚决反对预防原则,即对转基因食品采取积极支持,自愿标识的宽松政策;欧盟采取谨慎预防原则,必须标识和可追溯从管理原则出发,结合相应采取的监管措施和相关条例,对两国从开始颁布转基因食品政策到当下态势的发展,并结合最新出台的政策进行跟踪分析,比对美国及欧盟对这些指令和条例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给云南魔芋生产中品系的选用、推广种植提供依据,对2010年云南的魔芋区域试验数据进行了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模型)分析。结果表明:3条主成分轴共解释了98.73%的互作平方和,楚雄花2号为高产、稳产型品系;富源花魔芋、大关花魔芋产量一般,但稳定性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丽江花魔芋产量高,但不稳产;会泽花雄芋产量及稳定性表现一般;魔花15产量一般,稳定性较差。昭通、楚雄试验点对品系的分辨力较强,昆明、永胜试验点对品系的分辨力较弱。  相似文献   
5.
6.
通过田间调查及室内分析,从198个病盘分一、二、三、四级分别建立四个指数方程。可作为估算秋季田间病盘上菌核生成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玉米与大豆不同比例间作与净作试验的比例间作段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组成的复合群体具有较大的生产力潜力,有明显的间作优势;玉米与大豆间作时复合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玉米产量的影响。小比例间作和混作高秆作物过多,对大豆生产不利;玉米与大豆2:2间作时.即玉米大行距不145cm,小行距为35cm,株距为22cm时,其复合群体的总产量是最高的;玉米与大豆2:4间作时。具有最高的投入产出比(1:2.77)和每工日纯收入(44,82元/d)。结合临沧地区多年来玉米与大豆间套种的经验。阐述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和潜力,进而提出了发展的基表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选择2017—2021年云南省审定的24个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产量、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数据分析,探究近几年云南省审定大豆品种的演变过程。2017—2021年云南省大豆审定品种产量呈上升趋势,平均产量为3084.01 kg·hm-2,高于近年来国家大豆平均产量;生育期、株高、分枝数和百粒重略有下降,单株粒数、有效荚数和单株产量呈现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基本不变,处于稳定状态。平均含量为40.58%,达到国家高蛋白大豆品质标准的有15个,占62.5%;脂肪含量略有上升,平均为19.39%,达到国家高油大豆品质标准的有13个,占54.2%;蛋脂总含量呈上升趋势,平均为59.97%。云南省审定大豆品种产量、单株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百粒重略有下降,品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今后云南省大豆育种的目标是继续提高产量与品质,并加强菜用大豆等食品加工专用大豆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与玉米间作是比较常见的间作种植模式。本研究采用4个不同生育期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2∶2、3∶2和4∶2 3种行比的间作,在酸性红壤田间条件下分析间作系统的叶绿素含量、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复合产量显著高于大豆净种,以玉米/大豆2∶2间作时其复合产量最高;间作优势取决于间作模式和大豆基因型;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采用较小的行比会影响到大豆叶绿素的合成,导致大豆生物量和产量降低;间作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尤其是根干重显著增加;间作大豆生长发育具有可塑性,干重冠根比与净种时趋向一致。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大豆品种,确定合理的间作比例,有利于发挥间作的群体产出能力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不同磷水平下大豆根系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两种磷水平下,应用大豆RIL群体对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宽、根冠比、根干重和根磷含量等6个根系性状参数和6个涉及植株磷含量、生物量及产量性状的指标进行遗传特性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磷水平下,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根系性状的变异幅度较大,符合正态分布的特征.土壤磷水平不仅促进了大豆根系形态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根系构型的改变.低磷胁迫条件下,根系性状与植株磷含量、生物量及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并且这些根系性状都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率(0.47~0.60),可以作为选择指数应用于作物磷营养效率的遗传改良中.在根系性状的6个指标中,以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干重、根磷含量等4个参数与植株吸磷量、生物量及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作为评价不同磷水平下植物基因型差异的可靠指标,而根宽和根冠比则可作为特定的磷胁迫条件下基因型差异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