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验鸭32只分4组,第1组接种鸭瘟强毒,第2组接种鸭瘟弱毒,第3组先接种鸭瘟弱毒,2周后再接种鸭瘟强毒,第4组为对照。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鸭瘟病毒对鸭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结果鸭瘟强毒和鸭瘟弱毒对鸭淋巴细胞的PHA反应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鸭瘟强毒的作用迅速而且强烈,在很短的时间内即造成宿主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剧烈下降,并很快导致动物死亡,出现典型的鸭瘟病变,但也有个别鸭能够耐过强毒的攻击而生存下来,耐过鸭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性逐渐恢复正常,剖检未见有鸭瘟病变;鸭瘟弱毒的抑制作用是暂时的,宿主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性很快即恢复正常,剖检也未见有鸭瘟病变;对于接种鸭瘟弱毒以后再攻强毒的鸭,其对PHA刺激的反应性未受到影响,攻毒后2周,宿主还表现出对PHA的反应能力有增强的趋势,剖检未见有鸭瘟病变。此结果与其他病毒所致的PHA反应抑制和加强作用相类似。  相似文献   
2.
1.牛恶性卡他热是一种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的传染病,各地均有发生,目前还无法进行病原学诊断,必须依靠病理剖检和临床症状来进行确诊。2.本文报告四例“头眼型”牛恶性卡他热的病理解剖学变化。可以作为诊断依据的剖检特征为:角膜混浊,鼻镜糜烂,头部淋巴结肿大,口粘膜和上呼吸道粘膜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点、形成糜烂和溃疡结痂,实质器官(心、肝、肾)严重交性和间质性炎,消化道和泌尿道粘膜急性卡他性-出血性卡他性炎,急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组织变化的特征为麟状上皮(皮肤型粘膜)变性、空泡形成和坏死形成结痂,血管壁增生、变性和淋巴球及单核球周围浸润。临床上的主要特点为突发高热、血尿、白血球总数减少及中性白血球左移。根据以上各方面的变化,可以作出本病的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3.
三角帆蚌近几年连续发生大面积死亡,群众称之谓三角帆蚌瘟病。对49个疫点的调查与实验观察表明,不同地区的三角帆蚌大批死亡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本病发生在夏秋两季,只侵害2令以上的三角帆蚌,当年死亡率可达80%左右。本病病程较长,并与环境温度呈密切的负相关:y=52.8653-1.5830x,γ=-0.7693,P<0.01。发病蚌的排水与进水孔纤毛收缩,排粪减少,晚期无粪,张壳死亡。野外与实验室内均能自然感染健康帆蚌。氯霉素、四环素等多种药物在野外与实验室治疗均无效果。自然发病蚌以及相应除菌材料人工感染的发病蚌,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相互一致:消化腺与多种上皮细胞水泡变性,消化腺细胞浆出现缎密的酸性包含物,内质网普遍地高度扩张,这符合于一般动物病毒病的组织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前言自1954年以來,華東各地農村的猪羣中,絡續發現了一種地方流行性的慢性肺炎。病猪的症狀為發生咳嗽和哮喘。羣眾一般稱之為猪“氣喘病”。該病蔓延很廣,發生死亡的也相當多。病原不明。1955年開始,在揚州地區的農業合作社和食品公司的倉庫中,也先後發現了這種“氣喘病”的病猪。一年來,通過多方面的觀察和試驗,初步確定了所謂“氣喘病”乃是一種由病毒所引起的慢性支氣管性肺炎,暫定名為“猪地方性肺炎”。最近據浙江、安徽、山東等地關於猪“氣喘病”的流行報告,也認為病原是一種病毒。近幾年來,在國外文獻中已有許多關於猪病毒性肺炎的報導。1951年Gulrajani氏最早在英  相似文献   
5.
前言小鹅瘟是我国最先发现的一种流行于雏鹅的急性传染病,一九五六年最早在苏北地区发现,过去在国内外尚未见有报导。病鹅的临床特点为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重泻痢和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粪,有时也出现头部扭转或全身抽搐或瘫痪等神经性症状。剖检的主要特征是肠道发生弥蔓性的急性卡他性炎和纤维素性坏死性炎。典型的病例是小肠粘膜常见大片坏死脱落和凝固,形成富有特征性的栓塞物,堵塞肠腔,所以群众称之为“剥肠瘟”。病原是病毒。通常在出壳后3~5天开始发病,两、三天内即迅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一例乳用犢牛的先天性血卟啉病。其临床特点为严重貧血,营养不良,紅尿,牙齿呈紅棕色,皮肤对光线敏感,发生頑固性的滲出性皮肤炎,形成結痂和大片脫落。剖检特征为全身骨骼和內脏器官中有多量卟啉色素沉着,显現弥蔓性的紅棕色或棕褐色,实质器官变性,間质性腎炎和骨髓造血組織增生。本病的发生原因不明,系由于体內卟啉代謝紊乱,血紅素的生物合成障碍,体內产生大量尿卟啉和粪卟啉,尿液中的排出增多和在全身組织中发生沉着。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隐性基因的病理遺传現象。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在江苏省苏南各地肉联厂的商品猪(湖猪杂交品种)宰后检验中,经常发现一种白色猪肉,俗称“白肌肉”。这种白肌肉的发生部位主要是后肢的半腱肌、半膜肌;前肢的臂肌和臂二头肌,一般均为两侧对称。有时也见于股二头肌、臀中肌、股薄肌、腰大肌、三角肌、胸锯肌、背最长肌等部位。但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半腱肌和半膜肌。病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5日龄雏鹅口服感染小鹅瘟强毒,观察感染后6、12、24、48、72、96、120h及发病致死鹅的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心、肝、肾、胰、脾、腔上囊等器官组织的病变发展规律。其结果为肠道最先出现病变,在感染后6h,即见十二指肠少量绒毛顶端上皮发生脱落;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坏死脱落向绒毛基部发展,绒毛和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增多。病鹅死之后,整个小肠绒毛上皮及肠腺上皮均发生脱落和坏死,固有层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局部发生凝固性坏死。心、肝、肾、胰、脾和腔上囊等实质器官在感染初期主要表现为郁血、水肿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后期则表现为实质变化,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局灶性坏死。电镜观察表明:肠道病变依次从十二指肠发展至空肠和回肠;感染初期,病毒主要引起肠绒毛顶端上皮的坏死脱落,以后逐渐向绒毛基部发展,固有层裸露,最终绒毛变形,结构消失。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微量全血培养~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以植物血凝素(PHA)为刺激原,进行鸭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确定本试验的最佳测定条件:采用含5%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刺激管中PHA浓度为100μg/ml,血量与培养液的比例为1:40,置41℃下培养64h,并在培养结束前16h加~3H-TdR。本法简单、方便,适于作鸭病病理发生的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盱眙水牛病又称水牛类恶性卡他热或水牛热,是水牛特有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由于本病最早是在江苏省眙盱县发现,故名。安徽、浙江、河南等省也曾有本病发生。国外兽医文献中至今尚未见到类似的水牛疾病的报告。本病的主要特征为发生持续高热、水肿和全身败血症变化,病牛的全身淋巴结、肝和脾发生坏死。本病呈散发流行,通常发病率并不高,但死亡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