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8篇
植物保护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白秆病是在青藏高原上为害小麦的一种新病害,在受害的叶、叶鞘及茎秆上产生草黄色条斑和椭圆形至长方形斑点两种症状。经鉴定病害由壳月孢属(Selenophoma)真菌引起。病菌在15℃黑暗条件下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上培养,形成粘质状菌落,生长缓慢,不形成分生孢子器,而在菌丝上芽殖分生孢子;在15℃黑光灯照射下的燕麦琼脂等培养基上培养,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7.9-26×2.6-3.6μ;而芽殖分生孢子的大小及形态变异较大。病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0—20℃,以15℃为最适宜。其寄主有小麦、黑麦及冰草等。种子和幼苗经接种后,均产生系统性条斑症状。根据病菌的形态和寄主范围,小麦白秆病菌即Selenophoma donacis(pass)sprague efA.G.Johnson,由于S.donacis 只产生斑点症状,而小麦白秆病菌产生特有的系统性条斑症状,且发生温度偏低,所以认为小麦白秆病菌是在青藏高原特殊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的一个Selenophoma donacis(pass)sprague et A.G.Johnson的“白秆(albo-culmo)生态型。  相似文献   
2.
徐雍皋 《植物保护》1986,12(2):30-31
小麦赤霉病在南京市郊已连续两年(1984,1985)达中度以上流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抗病品种很少,且存在抗性高者产量低,而产量高者抗性就低的矛盾,因而尽快培育抗病品种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抗赤霉病品种的利用,目前主要是抗扩展品种,如苏麦三号,宁8026等;也有极少数抗侵入的品种,如镇74—95,由于农艺性状较差,在生产上应用较少。此外,还有抗接触的避病特性品种,如江苏各地的大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历来被认为是通过花药残骸而侵入植株体内的~[1]。但有许多试验表明,对去除了花药或花药残骸的小麦穗子接种,仍能使麦穗感染赤霉病菌~[2];另外部分小穗乃至全部小穗闭颖开花的小麦品种也可高度感染赤霉病~[3]。因此作者推测,小麦赤霉病菌除了通过花药或花药残骸侵入植株外,还有其它的侵入途径。  相似文献   
4.
探讨我国21世纪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培养适合我国21世纪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人才,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此,就我国21世纪农业生产与科技发展趋势,对植物生产类本科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以及植物生产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6.
对苏麦三号、新中长、东海63和农林61等4个品种36个接种小穗的石蜡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结果指出,小麦赤霉病菌可以菌丝直接侵入颖片或花药表皮,也可以通过花药的自然裂口侵入。最先侵染的部位是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壁及小穗基部缝隙内的组织。观察表明,病菌首先侵染花药,然后横向扩展侵染靠近花药的颖片内侧壁,及垂直向下蔓延至子房的侵染方式占31个,是典型的侵染过程。研究结果还指出,病害在小穗内的发展,由于颖片对病茵扩展的阻隔作用,垂直扩展快于横向扩展,造成小穗的半病半健状况。  相似文献   
7.
杜鹃茎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陈利锋,徐雍皋(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南京210095)杜鹃又名鹃花,约800多种,原产我国的有460种左右,除新疆和宁夏外均有分布。关于杜鹃病害,据Piron(1978)报道,杜鹃上侵染性病害约有17种。张中义(1992)指...  相似文献   
8.
麦害赤霉病病麦毒素对小麦毒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相似文献   
9.
玉蜀黍赤霉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4年从全国三个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不同的地区采(征)集得77个病穗标样,经分离、鉴定,选取其中49个禾谷镰刀菌菌株(江苏省20个,黑龙江省19个,西北地区10个),在10个抗、感程度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上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1)各个地区内菌株间的致病力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每个地区内的菌株均存在致病力分化;(2)茵株与品种间互作效应明显,但不宜划分为生理小种;(3)三个地区菌株的平均致病力以病害经常流行的江苏省菌株最强,少流行或不流行的黑龙江省和西北地区菌株为弱;(4)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