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乙螨唑在柑桔和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研究了田间试验条件下乙螨唑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硅胶柱净化,UPLC-MS/MS检测,外标法(ESTD)定量。在0.002 ~1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乙螨唑的仪器响应值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 9。该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6.0×10-6 μg,乙螨唑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02 mg/kg。当乙螨唑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为0.002 ~1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7.3% ~98.4%,相对标准偏差在5.5% ~8.6%之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乙螨唑的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柑桔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6 ~7.6 d 和 5.3 ~8.6 d。  相似文献   
2.
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检测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为了明确设施蔬菜灰霉病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20052006年采自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4省的144个菌株对6种常用防治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百菌清已经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频率为5.56%,其对多菌灵的抗性非常严重,总的抗性频率为43.05%,高抗(HR)频率为27.08%;乙霉威的EC50值在0.137728.9μg/mL之间,平均为40.06μg/mL。其中多菌灵-乙霉威双抗频率为36.11%,且首次检测到了两种新的双抗类型。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在生产上已经应用近20年,但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和腐霉利只有频率为20%左右的低水平抗性,没有检测到高抗菌株;苯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虽然只应用几年时间,但已经产生了抗性,其抗性菌株频率为4.16%。研究表明,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常用的6种防治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阿维菌素等几种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慢性毒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进行了阿维菌素、联苯菊酯、氯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对大型不溞的48h急性毒性试验和21d慢性毒性试验.综合各项生物学指标,阿维茵素、联苯菊酯、氯菊酯对大型潘最大无影响浓度(NOEC)分别为0.0125、0.05、0.04μg/L,最低有影响浓度LOEC分别为0.025、0.1、0.08μg/L.将48h急性毒性数据与NOEC和LOEC的几何平均数相对照,求得4种杀虫剂的安全因子(ACR)介于6.17-134.4之间.  相似文献   
4.
首次研究分析了灰葡萄孢霉菌群体中旁路氧化与菌丝生长对嘧菌酯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旁路氧化酶的专化性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对不同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同:50 μg /mL SHAM对采自浙江、江苏、山东三地的142株灰葡萄孢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29.03% ~48.33%之间,平均为10.49%。SHAM处理对嘧菌酯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表现出明 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无SHAM时,嘧菌酯对上述群体菌丝生长的EC50(EC50Q)值在0.20~51.48 μg /mL 之间,平均为6.56 μg /mL;当SHAM浓度为50 μg /mL时,EC50 值在0.04~5.25 μg /mL 之间,平均为2.21 μg /mL。旁路氧化的相对贡献值F 最低为0.17,最高为24.40,平均为3.19。另外,少数在没有SHAM存在时对嘧菌酯表现"耐药性"的菌株在SHAM存在下对嘧菌酯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5.
水稻上两类人体条件致病细菌的鉴别与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 Bc)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既是农业上的生防菌又是医院的人体条件致病菌,了解它们的特征及在水稻上的分布情况是有效管理和利用这类原核生物的关键。在过去的9年中,利用常规细菌学、致病性测定、Biolog和脂肪酸分析(FAME)对采自平原、丘陵和山区稻区的631份稻谷样本和117份稻株样本进行了两类人体条件致病细菌的鉴定和检测研究。Bc菌和Pa菌可通过培养性状和常规细菌学方法作初步鉴别,Biolog和FAME能把它们鉴定到种,但Bc菌的基因型难以区分。Bc菌和Pa菌主要存在于水稻的根部;Bc菌和Pa菌在浙江的平原稻区分布最广,分别达6.1%和16.1%;在山区稻区最低, 分别为1.0%和7.8%。  相似文献   
6.
运用超高效/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建立了异草酮在大豆、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大豆地环境中异草酮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大豆、大豆植株和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硅镁型吸附剂柱层析净化后,用UPLC-MS/MS检测。方法最小检出量为1.0×10-11g;最低检出浓度大豆为0.002 mg·kg-1,大豆植株为0.004 mg·kg-1,土壤为0.001 mg·kg-1;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7.9%~105.1%,变异系数在3.4%~10.1%。进行室外田间试验,研究异草酮在大豆、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5 d和3.9 d;按推荐剂量(2 250mL·hm-2)喷雾,施药1次,最后1次施药距采收间隔期为90 d时,异草酮在土壤和大豆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