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14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西安市适度人口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度和分析西安市2001—2011年的适度人口及其变化情况,探讨人口承载力变化的特征与原因,提出优化对策。[方法]食品承载力模型、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的经济承载力模型和改进的综合承载力模型。[结果]2001—2011年,西安市的适度人口数量及结构呈现出阶段性变化;2004年开始,西安市人口承载赤字一直存在,并在经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后出现缓和趋势;西安市经济人口承载力较强,而食品和生态人口承载力不足。[结论]提高区域综合承载力,土地承载是基础,经济承载是关键,生态承载是限制。  相似文献   
2.
应用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理论与方法,对山西省11个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山西省各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外向功能量普遍较弱,城市流强度整体低下、空间差异明显,并且呈现显著规模等级;依据各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城市流强度比,将山西省11个城市划分为4种功能类型:矿业城市、转型期城市、均衡发展型城市和资源匮乏型城市。根据以上结论,分析了山西省城市流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强化城市流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已成为地区参与国家和国际竞争及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传统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法的不足,运用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测度产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结果表明:关中城市群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不大;关中城市群各市产业结构同构性较强,但地域分工已经开始显现;结合城市从业人口区位熵的大小,可以把关中城市群各市的产业结构划分为综合发展型、矿产资源型、地区服务型和农业型四大类。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变动,反映了旅游生产力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影响着区域旅游业整体的发展。本文以城市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最近10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做了初步探讨。最后提出了山西旅游经济的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植被覆盖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改善关中地区及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利用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数据,结合Sen趋势与Mann-Kendall检验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2001—2016年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并根据估算的土壤湿度因子,应用残差法评价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向。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维度来看,2001—2016年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呈良好趋势,且整体表现为在不断波动中递增,表明关天经济区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正在慢慢凸显它的生态效应。2)从空间变化维度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显著增长的区域面积占35.87%,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北两侧。而显著下降的面积区域占3.21%,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即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区,如西安市区,宝鸡市区,天水市区,铜川市区等。3)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受其他因素影响大。其正相关区域占13.43%,不显著相关区域占85.26%。4)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正作用大于负作用。其中,正作用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不频繁,建设生态屏障、加强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促进植被NDVI增长。负作用区域主要分布在渭河沿线、经济活动较高地区,其主要原因有:人类活动频繁、过度城市化、工业化等抑制植被生长。5)植被覆盖的增长和下降区域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正作用和负作用区域大致相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关天经济区植被覆盖情况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总之,在负作用区域,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植被建设、以及对植被乃至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校园环境空间的使用者为主体,以使用后评价理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陕西师范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最后评价结果为E4,即较好。将所评价的相关反馈信息作为校园环境空间进一步设计及建设的依据,为完善校园环境空间提供了理论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要素、产业、经济群体三个层次,分别研究了“三废”排放与经济资源要素的关联、工业结构与能源和“三废”排放要素的关联、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协调状况。文章认为,西安市的三废排放量与人口因素和经济规模因素密切相关,而与能源消费状况相关程度相对较低,其间差异性也较大。工业总产值、轻工业总产值和重工业总产值对污染物排放量的关联度小于对能源消费量的关联度。经济环境系统总体处于不协调状态,只有经济结构功能处于比较协调状态,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环境质量、环境治理均处于不协调状态,环境污染功能处于极不协调状态,系统无一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状态。文章从经济和环境政策法规、规划布局、治理技术、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提出具体且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生态足迹是评估区域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已有研究多采用全国统一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测算。以陕西省为研究区,通过独立测算研究区各年份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对传统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均衡因子、产量因子与全国统一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尽管评价结果显示1995—2011年陕西省总体处于不可持续性状态,但所反映的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指数均比较稳定,分别在0.138 9~0.497 8hm2/人和1.170 3~2.613 7之间,该结果较传统研究结果数值偏小,但更贴近区域现实。从全球生态问题谈判的有利角度出发,我国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国情和区域特色的生态足迹测算因子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研究对转型期西安市反贫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率进行测度,借助ArcGIS9.3软件从市、区和街道3级空间尺度分析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从市级层面来看,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呈现出“圈层放射+局部嵌套”分布规律,总体上呈现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区级层面来看,其他5个区包围位于城中心的新城区呈“漏斗”形分布状态;从街道层面来看,各街道新城市贫困区等级类型由重到轻呈现为“金字塔”形分布状态;三级层面上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均呈现不均衡状态.2)影响新城贫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的因素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福利改革、收入差距拉大、城市规划导向和社会空间结构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以关中地区2007年35个县域的数据为基础,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了衡量县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加权求和方法计算了各县域的综合经济水平指数,并借助分析软件ARCGIS9.2对关中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聚类分析和空间结构分异分析。结果显示,关中地区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总体考虑可以划分为经济发达型、经济较发达型、经济欠发达型和经济不发达型四种经济类型,且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除此之外,经济发达县域还呈现出毗邻大城市和资源性的倾向。最后提出了缩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实现区域经济整体腾飞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