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
为进一步完善牛胚胎体外发育体系,以体外受精胚胎为研究对象,对精子获能液、胚胎培养液、血清与BSA添加浓度、卵丘细胞共培养等影响体外胚胎发育体系的各个因素进行筛选优化。结果表明,BO获能液比普通获能液能够获得更高的卵裂率;添加葡萄糖、BSA以及不同浓度血清的牛胚胎培养液比未添加组有更好的发育效果,卵裂率、囊胚率分别达到(79.85±0.74)%、(28.69±1.45)%;在此基础上,牛卵丘细胞与牛胚胎共培养可将囊胚率进一步提高至(32.70±1.73)%,并用免疫荧光染色验证其卵丘细胞未发生凋亡。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牛胚胎体外发育体系,提高了体外胚胎的囊胚发育率。  相似文献   
2.
供体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动物克隆研究与生产的必要条件。本试验先利用组织块培养再利用胰酶消化纯化的方法培养西门塔尔牛耳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而为牛体细胞核移植做准备。结果表明,先组织块培养后再消化纯化的方法获得的牛耳皮肤成纤维细胞形态良好,传代后的细胞成活率较高,贴壁良好,且牛耳皮肤细胞的增殖情况符合体外培养细胞正常生长增殖的一般规律。因此,利用组织块培养后再消化纯化是一种获得牛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能够作为牛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中供体细胞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GlyCAM-1 在绵羊自然发情子宫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期为周期发情绵羊子宫中GlyCAM-1 的表达受孕酮诱导调控的推测提供支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对绵羊自然 发情后子宫第10、12、14、16 和18 天GlyCAM-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进行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绵羊发情后的第10~18 天之间,子宫组织中GlyCAM-1 的表达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发情后的第10 天GlyCAM-1 在转录水平表达出现峰值,并且显著的高于另外4 个时段(P<0.05),第12 天GlyCAM-1 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第14~16 天的表达量保持相对恒定,第18 天GlyCAM-1 mRNA水平再次显著升高(P<0.05),但仍低于第10 天水平(P<0.05)。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结果显示:绵羊在自然发情后的第10~18 天,子宫内膜上的GlyCAM-1 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亦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其他4 个时间点相比第10 天的蛋白表达量达到峰值(P<0.05),第12~16 天GlyCAM-1 的蛋白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GlyCAM-1 的蛋白表达量在第18 天显著升高(P<0.05)。GlyCAM-1 在转录与翻译水平的表达变化一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该结果为周期发情绵羊子宫中GlyCAM-1 的表达可能受 孕酮诱导调控的推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升卵母细胞成熟质量和核移植胚胎的体外发育潜能,在卵母细胞成熟液和胚胎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IGF及胎牛血清FBS,并探讨了二者对牛卵母细胞成熟培养、核移植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相关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分别在成熟液中添加40 ng/mL IGF、培养液中添加20%FBS后,成熟率、卵裂率、囊胚率均有显著提高。本研究为今后牛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改良牛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鉴定其特征。分别比较了单纯组织块培养法和先组织块培养后再消化纯化的方法对牛子宫内膜细胞进行培养以及纯化。经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对两种方法获得的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进行角蛋白表达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先组织块培养后再消化纯化的方法获得的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形态良好,纯度较高。因此,组织块培养后再消化纯化得到的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是一种操作简单、高效的方法,用该方法得到的细胞可以在体外传至4~5 代,此结果为牛繁殖生理及其机制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在圈养大熊猫中的耐药性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多重耐药情况,对大熊猫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能导致出血性肠炎、泌尿道感染等多种疾病。随着大熊猫数量的增加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显著。其致病机制涉及荚膜、脂多糖、菌毛及铁载体等多个因素,共同参与了该菌的定植和侵袭过程。从传统培养到现代分子检测,针对大熊猫肺炎克雷伯菌的病原鉴定和诊断技术变得简便快速、可靠性逐渐凸显。目前,积极开展抗菌药物研发,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探索中药和植物提取物等替代治疗方式,抑制细菌生长并减缓耐药性发展势在必行。笔者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大熊猫肺炎克雷伯菌病原生物学特性、耐药现状及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和分析,为进一步控制和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耐药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的防控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