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农作物   4篇
  2024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研究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生理指标变化及抗寒相关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为枇杷抗寒新材料的筛选及枇杷抗寒分子机理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以洞庭枇杷(黄肉,DT)及洞庭枇杷突变型(白肉,DTM)挂果容器苗为材料,研究人工模拟低温对枇杷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相对电导率REC均呈“S”型曲线变化,Logistic方程显示,洞庭枇杷和突变型(DTM)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4.759、-2.811℃,突变型(白肉,DTM)幼果的抗寒能力强于洞庭枇杷;2个枇杷的SOD、POD及CAT活性及洞庭枇杷(DT)的MDA含量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达到最大阈值的时间点不同,而突变型(DTM)MDA含量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洞庭枇杷SOD在1℃达到最大阈值,丙二醛(MDA)含量、POD及CAT活性在-1℃达到最大阈值;突变型(DTM)SOD、POD及CAT活性在-3℃达到最大阈值,丙二醛(MDA)含量则在-5℃达到最大阈值。...  相似文献   
2.
枇杷花药胚状体诱导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五星’枇杷花药为外植体,研究小孢子发育时期、低温处理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胚状体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枇杷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横径存在对应关系,横径为4.68~5.28 mm的枇杷花蕾处于单核靠边期,此时期的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率最高,为25.05%;经4 ℃低温处理2 d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69.93%;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是MS+2,4-D 0.5 mg/L+6-BA 2.0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8.22%;枇杷花药愈伤组织诱导胚状体的最适培养基为MS+ZT 0.05 mg/L+NAA 0.01 mg/L+IBA 0.05 mg/L,胚状体诱导率为25.56%。  相似文献   
3.
芒果是热带、亚热带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芒果采收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果实采后生理代谢旺盛、采收难度大,采后运输、贮藏过程中易遭受真菌的侵染,成为限制芒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防治芒果采后真菌性病害,国内外学者对芒果采后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对炭疽病、蒂腐病和曲霉病3种芒果采后主要真菌性病害的症状、危害、病原菌和发生条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芒果采后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并对芒果采后病害防治方法进行了展望,为芒果采后真菌性病害防治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大五星’枇杷花药培养获得的子叶胚为材料,研究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4℃低温处理、饱和CaCl2脱水处理、"4℃低温+饱和CaCl2脱水"处理对胚状体成苗的影响,并优化枇杷花药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枇杷花药胚状体经"4℃低温+饱和CaCl2脱水"预处理7 d效果最佳;将预处理后的胚状体种于萌发培养基1/2MS+3%蔗糖,胚状体成苗率最高,为78.2%;将再生植株移栽入配比为腐熟有机肥∶园土∶锯末=1∶2∶1的基质中时,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85.25%。  相似文献   
5.
三倍体枇杷茎尖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倍体枇杷茎尖为外植体,研究了取材时间及茎尖大小、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三倍体枇杷茎尖培养与植株再生过程中萌发、伸长、生根及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取材且茎尖大小为0.7 cm时,茎尖成活率最高,为77.5%;初代培养适宜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5 mg/L+IBA 1.5 mg/L,在此培养基上,三倍体枇杷茎尖萌发率高达91%;茎尖伸长适宜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3 mg/L+GA30.3 mg/L,平均芽苗高度可达4.9 cm;芽苗增殖适宜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3 mg/L+Tryptone 750 mg/L,增殖系数为7.7;生根适宜培养基为1/2MS+NAA 0.25 mg/L+IBA 2.0 mg/L,生根率为73.3%;三倍体枇杷组培苗移栽入腐熟有机肥∶园土∶锯末(1∶2∶1)的基质中成活率达到93.67%。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皮球桃’及其芽变桃不同发育阶段的果肉与叶片中脉为试材,采用HPLC法测定两种桃中类胡萝卜素的组分构成与含量积累,并对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及代谢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芽变桃中类胡萝卜素总含量极显著高于‘皮球桃’,β-隐黄质、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的积累差异是造成两种桃呈色不同的主要原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CD4在果肉和叶片中脉中的表达规律完全相同,且与类胡萝卜素的积累模式一致,因此CCD4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导致芽变桃果肉及叶片中脉突变为黄色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利用‘皮球桃’及其自然突变体作为探讨类胡萝卜素合成及代谢调控的理想材料,以期从生理及分子层面揭示变异黄桃的形成机理,为桃的类胡萝卜素调控基因开发、变异的早期鉴定、认识和选育富含类胡萝卜素桃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大五星’(红肉)和‘川农159’(白肉)枇杷不同发育阶段的果皮、果肉为试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法从枇杷中分离PAP基因后采用qRT-PCR对两种材料不同时期的皮和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下:该基因的CDS区具有一个长74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7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表明,枇杷PAP蛋白与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相似性高达97%。进化树也进一步说明,枇杷与白梨的进化关系最近。定量分析表明:白肉枇杷果肉中PAP基因的表达量平均水平较低,成熟的果皮果肉中PAP基因的表达量都表现为红肉枇杷显著高于白肉枇杷,表明PAP影响枇杷色素形成。本试验结果更清晰地呈现出了EjPAP基因的序列结构以及PAPs蛋白在枇杷果实呈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6个枇杷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枇杷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综合评价不同枇杷品种的抗寒能力,本研究以6个枇杷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对枇杷幼果种胚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各枇杷品种幼果种胚相对电导率REC呈现“小-大-小”的“S”型曲线变化,结合Logistic方程得出不同枇杷品种种胚的半致死温度介于-4.759 ~ -2.73 ℃之间,其中,WT(白肉芽变)幼果种胚的半致死温度最低,大五星幼果种胚的半致死温度最高;6个枇杷品种的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随低温胁迫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倒“V”型变化趋势,但增幅和达到峰值的时间点不同;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均在-5 ℃时达到最大值;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6个枇杷品种材料的抗寒能力表现为WT(白肉芽变)>冠玉>宁海白>龙泉5号>早钟6号>大五星。综上所述,WT(白肉芽变)对低温的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寒能力强;半致死温度LT50结合隶属函数法的综合评价能准确鉴定枇杷品种的抗寒性。本研究为枇杷抗寒种质的筛选及寻找提高抗寒性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大五星’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为材料,采用RT-PCR与RACE法从枇杷中分离了EjICE1基因。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2 134 bp,具有一个1 623 bp长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0个氨基酸,含MYC型bHLH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明,枇杷ICE1蛋白与其他植物ICE1蛋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与苹果(Malus domestica)相似性高达97%。进化树分析表明,枇杷与苹果聚在一起,与苹果进化关系最近。低温胁迫处理枇杷幼果,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表明枇杷幼果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其抵御能力存在最大阈值。qRT-PCR分析发现,低温胁迫下EjICE1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表明低温胁迫影响枇杷EjICE1基因表达,本研究为培育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