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行奇  任秀娟  李新华 《种子》2007,26(9):86-87
百薯1号是由安薯07自交选育而成的叶菜型甘薯新品种。株型半直立,基部分枝数25~30个,茎蔓细嫩,最长蔓长80~100cm,叶片小,全身无茸毛,适口性好,茎尖产量一般22500kg/hm2以上。薯块产量夏栽30000kg/hm2以上,春栽37500kg/hm2以上。在茎尖产量22500kg/hm2左右条件下,薯块产量可达1950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2.
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光合性能,筛选高光效小麦品种,对促进小麦高光效育种研究进程奠定重要基础。选用河南省新中国成立以来28个主推品种,通过测定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8个小麦品种的13个光效率相关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13个光效率指标变异系数为2.33%~26.53%。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22%,表明能全面反映光效率信息。基于光效率综合得分和小麦产量,筛选出高产高光效品种(百农307、周麦16、洛麦6号、内乡188、豫麦49、郑麦7698和百农207)、低产高光效品种(豫麦10、豫麦21、豫麦25和周麦27)、高产低光效品种(矮抗58、宝丰7228、高优503、温6、西农979、豫麦34、郑麦366、郑麦9023和周麦18)和低产低光效品种(阿勃、阿夫、辉县红、陕农7859、西安8号、豫麦54、豫麦18和豫麦13)。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模拟淹水试验,研究黄淮地区四个主推小麦品种在种子发芽出苗期遭遇淹水胁迫时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淹水天数的增加,各品种相对发芽率、根系活力和干物重均呈降低趋势,百农207相对发芽率、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余三个品种.各品种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均随淹水胁迫天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淹水1 d和2 d处理百农207...  相似文献   
4.
2007年夏季,在一般大田常规栽培条件下,通过分期采摘茎尖的方法,对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的薯块产量和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随着采摘茎尖次数的增加,薯块产量呈直线函数降低,其曲线方程为Y=-2009.6X+35776(R2=0.9417﹡﹡)。⑵不同品质性状受采摘茎尖次数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可溶性糖变异最大,淀粉、蛋白质和烘干率变异较大,脂肪、纤维和维生素C变异较小,灰分变异最小。⑶采摘茎尖3次时,烘干率、灰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和纤维含量均居首位,可溶性糖含量居第二位,维生素C含量居第四位,薯块的综合品质达到最优,这时薯块实际产量为29527.5kg/hm^2,占对照薯块实际产量的84.6%,可以作为最佳采摘次数。  相似文献   
5.
欧行奇  李照河  曹廷杰 《种子》2007,26(8):57-60
中国现行的小麦种子生产程序主要有两种:三级种子生产程序和四级种子生产程序。三级种子生产程序的主要缺点是种子分级不分代;四级种子生产程序虽有很多优点,但其生产用种仍为良种。在继承以上两种种子生产程序优点并克服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小麦新三级种子生产程序: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最大优点是取消了良种,实行生产用种原种化,从根本上提高生产用种质量。并分别对小麦新三级种子生产程序中不同级别种子的特点和生产方法、实现生产用种原种化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小麦生产用种原种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欧行奇  王振乾  王兴阳  刘化波 《种子》2004,23(12):51-52
在分析我国小麦生产良种占主导地位弊端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小麦生产用种原种化的新概念,对小麦生产用种原种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科学分析,同时提出了实现小麦生产用种原种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免去杂小麦种子生产中繁种纯度的数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免去杂技术繁殖小麦种子时,决定所繁殖原种和良种纯度的2个主要因素是繁殖种纯度和品种天然异交率。根据杂株率(%)=1-纯度(%),建立了所繁原种或良种的杂株率(X)与繁殖种杂株率(X1)及品种天然异交率的数学模型:X=X1(1 R)。模拟结果表明,在免去杂条件下,繁殖高异交率类型的小麦品种的原种和良种时,要求繁殖种的纯度分别达到99.91%和99.10%;在免去杂条件下,繁殖超高异交率类型的小麦品种的原种和良种时,要求繁殖种的纯度分别达到99.92%和99.20%。  相似文献   
8.
9.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为了探讨河南省豫北地区水氮互作下冬小麦耗水特性、植株氮素积累和氮素利用率等指标的变化特征,结合当地冬小麦灌溉施肥制度设置水氮两因素裂区试验,水分为主区,氮素为副区,设置3个灌溉水平:W0(返青后不灌水)、W1(返青后灌拔节水)和W2(返青后灌拔节水和灌浆水);在每个灌溉水平下设置3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150kg/hm~2)和N2(225kg/hm~2),每次灌水量75mm。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生育前期的阶段耗水量、日耗水强度和生育后期的耗水模系数增加。随着灌溉的增加,N0的氮收获指数高于施氮处理,施氮提高了植株氮素积累量和籽粒含氮量,且N1的氮吸收率高于N2。在相同施氮量下,灌水有利于提高氮肥生产率和小麦的籽粒产量。水分对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贡献率高于氮素,氮素对水分利用效率贡献率较高。在干旱胁迫初期可通过施氮来提高土壤贮水的利用率。灌水可以补偿因施氮量不足导致的籽粒产量降低,而施氮过多对灌水的补偿效应较小。本地区冬小麦灌溉施肥制度为冬灌返青后灌拔节水和灌浆水,施氮为150kg/hm~2时,籽粒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植株氮素积累量、氮吸收效率和氮肥生产率相对较优,可供实际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N+离子注入处理后小麦种子豫麦34萌发时期根、盾片、芽、胚乳中POD和SOD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可引起豫麦34的不同器官中POD和SOD同工酶的酶带与酶活性的不同变化,除芽中POD和SOD同工酶活性无明显变化外,其它器官中POD和SOD同工酶均表现为活性增强.4种器官相比,根和胚乳中同工酶变化较大,盾片和芽中同工酶变化不明显.其中,根中同工酶变化更为显著,N+离子束注入处理后根中POD同工酶多了Rf值为0.47的新酶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