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1.
稻鸭共作是一项新型的复合生态技术,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强。江苏省2000年开始试点,几年来示范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但是,由于许多实施农户的水稻产量低、鸭子效益差、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制约着这项技术的推广速度。笔者以自身实践结合各地情况分析认为,有必要调整目标定位,完善关键技术,提高适用性.才能快速有效地推广这项技术。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特有范畴。研究盆景的意境,可为盆景的创作、欣赏与评价提供理论启示,亦可为盆景艺术理论增添新的内容。意境不是“意”与“境”的简单加和。意境的“意”不等于“立意”的“意”;意境是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并与艺术对象的情感经验相互沟通时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景象、情感与欣赏经验是意境的三元素。  相似文献   
3.
"稻-鸭-蟹"生态种养高效技术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实行“稻-鸭-蟹”共育是一项集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复合型种养技术,既能解决传统稻作生产重施、多施农药化肥的不良耕作方式,又能促进以田放鸭养蟹种稻,以鸭蟹排泄粪便肥田长稻的良性循环,并提高农产品稻米、鸭、蟹的安全性、品质及其附加值,为有机生态种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水稻机插稻鸭共作区与非稻鸭共作区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研究表明,在施肥水平一致的情况下,稻鸭共作区水稻产量均优于非稻鸭共作区,稻鸭共作区比非稻鸭共作区每667m2增产稻谷19.5~35.4 kg,净增效益204.42~228.26元.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作是一项新型的复合生态技术,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强。江苏省2000年开始试点,几年来示范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但是,由于许多实施农户的水稻产量低、鸭子效益差、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制约着这项技术的推广速度。笔者以自身实践结合各地情况分析认为,有必要调整目标定位,完善关键技术,提高适用性,才能快速有效地推广这项技术。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是利用鸭子具有除草、除虫、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及鸭粪肥田的作用,以水稻田为基础,采取家鸭放养的生态化生产形式,它不仅能较大程度地减少稻、鸭的种养成本,而且更具有无害化生产的效果,确保了稻、鸭产品的质量和风味。自2000年来,笔者通过4年的实践,对稻鸭共作中鸭饲养管理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就其饲养管理要点归纳如下。1品种选择稻鸭共作是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品种的选择,一方面应考虑因受秧棵密度影响鸭子在其间的活动,另一方面要考虑鸭子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具有役用生产性能的优点,一般以选择中小型、肉役兼用品种…  相似文献   
7.
本市社头镇芦溪村种养专业户黄横以田为业,于2004年稻作期间在承包的53亩农田里开展稻—鸭—蟹共育生态种养技术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稻—鸭—蟹相得益彰,变传统优势为科技强势.变分散养殖为集约经营,与常规纯作稻相比,不仅促进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稻米品质的提高,而且经济效益显著.每亩累计增加经济收入1463.02元.  相似文献   
8.
我市于2002年稻作期间在社头镇社头村开展了稻鸭共作生态种养试验示范(示范面积150亩),取得明显成效,与常规生产方式相比,稻鸭共作既高产、稳产、省工,同时又优质高效,每亩大田累计净增效益达351.50元。  相似文献   
9.
以武粳15为试材,研究了氮素基蘖肥用量对机插稻鸭共作水稻群体特征、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稻鸭共作系统中,随氮素基蘖肥用量的减少,机插水稻群体最高分蘖数减少,最高分蘖数前后的分蘖发生和消亡速率降低,粒叶比、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提高,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各阶段尤其是拔节至齐穗期的吸氮量降低。2)当氮素基蘖肥用量适宜,基、穗肥比4.5 : 5.5时,机插水稻群体的分蘖成穗率较高,叶面积指数适宜,齐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拔节前氮素基蘖肥利用率、氮肥当季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因素生产力协同提高,群体穗数合理,产量最高。3)稻鸭共作不仅提高拔节前氮素基蘖肥利用率和氮肥当季利用率,而且改善机插水稻的群体质量,提高抽穗后群体的生产能力和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麦草全量还田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初步揭示了麦草全量还田的腐烂发酵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的特点和对秧苗生长影响的原因,介绍了以切短麦草、浅水旋耕为关键,合理肥水调控为配套的麦草全量还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