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4篇
农学   37篇
  19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R)浸根对机插水卷苗栽后本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宁粳8号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浓度BR(T1、T10、T20,分别表示水培营养液中BR浓度为1 mg/L、10 mg/L、20 mg/L)浸根对水卷苗机插本田后返青活棵及产量的影响,以正常水培营养液处理为对照(CK)。结果 BR浸根(T1、T10、T20)能够促进水稻地上部生长,栽插本田21d后株高较CK分别增加11.68%、8.12%和7.61%;BR浸根对水卷苗栽后根系的促生作用更为明显,不同浓度BR浸根对水卷苗栽后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根体积、根直径、根质量和根冠比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根尖数以低浓度BR处理效果更优,而其他根系指标均以高浓度BR处理效果更优。与CK相比,不同浓度BR浸根降低了叶片过氧化氢浓度(至移栽后12 d,分别降低12.50%、23.25%和22.25%),增强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与移栽当天相比,移栽后第2天BR浸根处理叶片中玉米素(ZT)浓度迅速增加(分别为197.27%、153.11%和243.78%),而CK增加缓慢(2.94%),根系表现一致,且根系中生长素(IAA)浓度显著高于CK;同时BR处理在栽后一周内赤霉素(GA3)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与CK相比,T10处理显著提高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分别为15.04%和6.62%),T20处理显著提高了结实率(6.17%),但BR处理千粒重均显著下降,最终产量T10和T20处理较CK分别提高5.11%和7.99%。结论 适当浓度的BR(T10~T20)浸根能减轻水卷苗机插植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H2O2含量,提高ZT、GA3和IAA浓度,高效地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本研究可为减轻机插植伤,促进机插水稻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活污水灌溉处理对麦秸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污水中养分的稻田回用及配套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提高了稻谷产量,增产率为9.25%~20.47%,不同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清水处理常规施肥相比,污水灌溉在减少氮肥用量44.41%的条件下,稻谷产量没有显著降低,各处理间氮素利用均无显著差异。麦秸还田与生活污水灌溉耦合的方法既能减少化肥施用量,又能保证水稻高产及其氮素吸收,因此,此方法是一种可行的农业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江苏机插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共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苏26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为对象,对水稻田产量及群体结构的典型田块进行调查。将水稻生产要素(种植地点、品种、播期、种植方式)类型相近或相同的田块按产量分成高产田(Ⅰ,10.5 t hm–2)、中产田(Ⅱ,9.0~10.5 t hm–2)、低产田(Ⅲ,9.0 t hm–2)3个等级,比较其产量结构、空间分布均衡性等群体指标。结果表明:(1)高产田的颖花数、穗数、穗粒数均有显著优势;不同类型田块在行距、穴距、单位面积穴数等空间配置上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不同产量水平田块单穴穗数整齐度差异显著;产量与单穴穗数整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436**,2009;r=0.441**,2010)。(3)顶部叶片长度增加有利于总粒数的增加,但易降低结实率,尤其是下位叶。表明提高单穴穗数整齐度和穗粒数整齐度,是协调水稻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者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江苏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15)N示踪的水稻氮肥利用率细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粳稻武运粳23和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为供试品种,应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不同时期施肥对水稻不同阶段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确定不同时期施肥的最佳阶段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基肥在基肥阶段(移栽后的8 d左右)的吸收利用较低,2012年水稻基肥氮(15N)吸收量不到5 kg hm–2,2013年最大为7.5 kg hm–2,回收利用率在1.5%~11.5%之间;基肥主要是在蘖肥阶段(分蘖肥与穗肥之间)被吸收,其回收利用率在6.6%~24.9%之间,平均为15.6%;穗肥阶段(穗肥后到成熟)基本不再吸收基肥。基肥氮的总体恢复利用效率不高,在9.1%~22.8%之间,品种及氮肥运筹对基肥氮的总体恢复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蘖肥主要在蘖肥阶段发生作用,施穗肥后水稻基本不再吸收蘖肥。蘖肥的总体恢复吸收利用率和基肥相当,在17%~34%之间,Y两优2号高于武运粳23。穗肥的回收效率最高,在54.0%~82.1%之间,武运粳23低于Y两优2号。水稻在整个生育期的总体氮肥恢复效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变化在32%~64%之间。水稻一生中吸收积累的氮素中,基肥的贡献占4.13%~10.59%(平均6.92%),蘖肥占3.98%~11.75%(平均7.58%),穗肥占13.32%~37.56%(平均26.02%),土壤的贡献在45.71%~70.83%(平均59.91%)之间。基蘖肥用量越大,其损失也越大,总体氮肥利用率也越低。研究结果证明,在水稻氮肥管理中必须考虑水稻各阶段对不同时期施肥的吸收利用情况,从而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保证产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云南湿热区柠檬果园杂草组成及防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云南省湿热区柠檬果园的杂草种类、危害特征、危害时期调查,初步明确瑞丽湿热区柠檬果园内杂草有28种,隶属于13科,其中:菊科10种,占35.71%;禾本科4种,占14.29%;茜草科、莎草科、茄科各2种,分别占7.14%;旋花科、苋科、鸭跖草科、山柑科、天南星科、十字花科、铁线蕨科、玄参科各1种,分别占3.57%。主要优势杂草为藿香蓟、阔叶丰花草、马唐、鬼针草、野茼蒿和鼠麴草。瑞丽湿热区柠檬果园危害性杂草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月大量发生。提出综合防除对策:1)以人工刈割的方式割除株高大于40 cm的藿香蓟、野茼蒿、鬼针草、小飞蓬等杂草。2)人工铲除柠檬植株滴水线10 cm以内范围的杂草。3)在生长初期,人工多次铲除铁线草、狗牙根和白茅等恶性杂草。4)柠檬园周边使用草甘膦除草剂防除杂草。  相似文献   
6.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稻米酚酸化合物组分及其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稻米酚酸化合物是天然抗氧化物的重要来源,本研究建立糙米和精米中酚酸化合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定性定量方法,并分析其在籽粒中的分布特征。【方法】以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龙胆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异阿魏酸、2-羟基肉桂酸和反式肉桂酸14种酚酸化合物标准品,对糙米和精米中酚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2.1 mm×50 mm,1.8μm-Micron),流动相为0.1%乙酸水溶液(A)/乙腈(B),柱温30℃,流速为0.5 m L·min-1,采用梯度洗脱,洗脱程序为0—1 min,8%—10%B;1—2.5 min,10%—13%B;2.5—5.5 min,13%B;5.5—6 min,13%—21%B;6—6.5 min,21%—27%B;6.5—7.5 min,27%—50%B;7.5—9 min,50%—100%B;9—12 min,100%B;12—12.5 min,100%—8%B。检测波长为280和325 nm。【结果】14种酚酸在8 min内完全分离,经质谱鉴定,精米及糙米中检测出的物质共有11种,分别是没食子酸、龙胆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异阿魏酸和反式肉桂酸。可进行定量分析的酚酸共8种,分别是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异阿魏酸和反式肉桂酸,线性范围为5—220μg·m L-1(R2=0.9994—0.9999),检出限为0.002—0.03μg·m L-1,定量限为0.004—0.08μg·m L-1,回收率为84.11%—114.43%。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异阿魏酸和反式肉桂酸在精米和糙米中的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和反式肉桂酸集中存在于胚乳外层中,精米/糙米含量百分比变幅为4.52%—16.73%。而异阿魏酸在稻米籽粒中分布较均匀,其精米/糙米含量百分比达到45.8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不仅适合稻米中酚酸化合物的含量测定,而且对于其他谷物中酚酸化合物含量的测定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探讨生物有机肥与‘东试早’柚果实物理品质、化学品质及风味之间的影响,为德宏瑞丽地区‘东试早’柚适宜生物有机肥施用量提供参考。以11 年树龄‘东试早’柚为试材,测定‘东试早’柚果实物理、化学品质,并对果实进行感官风味品尝鉴定。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施用量30 kg/株,单果重、果肉重、纵径、横径最佳,此时还原糖、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最高,感官风味评价综合满意度分数最高。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到40 kg/株,单果重下降,可滴定酸含量显著升高,感官风味评价综合满意度分数有所下降。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有机肥与还原糖、总糖、Vc和感官风味评价呈显著相关;感官风味评价的综合满意度与还原糖、总糖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显著负相关。综合考虑‘东试早’柚的品质,生物有机肥用量以30 kg/株为宜。  相似文献   
8.
5个烤烟新品种叶片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南京农业大学 农学院,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5;2云南农业大学 烟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示踪剂转移的非均匀动力学过程,在0时刻向烟草一次性引入某种示踪剂后,根据烟草对这种示踪剂吸收快、排除慢的情况,假设烟叶和烟茎对这种示踪剂的吸收是二次函数关系,而对这种示踪剂的排除是线性函数关系,建立了烟叶的单库室Logistic示踪模型和烟叶一烟茎的两库室二次非线性耦合示踪动力学模型.对2种模型的定性结果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抽穗期源库关系对常规粳稻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和氮、磷、钾矿质元素等转运的影响,明确促进水稻植株养分高效再利用的粒叶比。【方法】以淮稻5号和宁粳3号两个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分别于抽穗期选择茎生绿叶6片且开花进程一致的单茎,采用剪叶疏花的方法调节源库关系,将处理后当天每穗颖花数与单茎叶面积的比值定义为粒叶比,测定抽穗至成熟期叶片、茎鞘中干物质、NSC及氮、磷、钾的含量,计算相关物质的转运率,并分析其与粒叶比的关系。【结果】与对照(L0S0)相比,剪叶处理(L1/2S0)通过提高粒叶比,显著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其中淮稻5号分别降低了8.6%—10.5%和19.0%—8.0%,宁粳3号分别降低了9.7%—20.4%和5.7%—12.6%;而疏花处理通过降低粒叶比,显著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其中淮稻5号平均提高了3.4%—6.7%和1.2%—18.7%,宁粳3号平均提高了2.0%—4.3%和6.9%—17.3%,同一品种不同疏花处理之间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的差异,但年份之间的表现并不一致,2014年水稻季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籽粒灌浆充实,其结实率和千粒重及提高幅度普遍高于2013年。剪叶处理显著提高了常规粳稻抽穗至成熟期叶片和茎鞘中干物质、NSC及氮、磷、钾等矿质元素的转运率,两品种间差异较小,不同年份间未表现出实质性的差异;而疏花处理则显著降低了抽穗至成熟期叶片和茎鞘中干物质、NSC及氮、磷、钾等的转运率,且疏花越多降低幅度越大,不同品种和不同年份间未表现出实质性的差异,但叶片和茎鞘干物质、NSC转运对疏花的响应存在根本性区别,随着疏花增多,叶片中干物质和NSC转运率下降,而茎鞘中干物质和NSC转运在表观上出现滞留不外运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叶片和茎鞘中干物质、NSC及氮、磷、钾的转运率(y)与抽穗期粒叶比(x)的关系,发现上述指标间均存在y=(a+bx)/x曲线相关关系,在粒叶比较小时,叶片和茎鞘中各种物质的转运率均随粒叶比增大而急剧提高,当粒叶比增大至一定程度后,各种物质的转运率均趋近于潜在最大值,不再随粒叶比的增大而显著提高,不同物质潜在最大转运率虽然不同,但都在粒叶比1.5左右接近这一极限值,且淮稻5号和宁粳3号两个品种之间也未出现明显分异。【结论】相对较高的粒叶比有利于促进常规粳稻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氮、磷、钾等的转运,粒叶比与常规粳稻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氮、磷、钾等的转运率存在着密切的曲线相关关系,并在粒叶比1.5左右达到近似最大转运率,抽穗期粒叶比1.5左右可作为常规粳稻氮、磷、钾矿质养分高效再利用的品种选育与栽培调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