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小麦品种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的遗传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Griffing方法Ⅰ,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6个冬小麦品种的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的遗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平均灌浆速率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和反交(R)效应均不同程度的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其均方比1.4268∶1.6839∶1;平均灌浆速率遗传以非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加性基因效应次之;其广义遗传力为60.67%,狭义遗传力为78.69%.以综合性状评价河农2552品种为好.  相似文献   
2.
农业推广演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文对农业推广演讲的特殊性进行了论述 ,并且讲述了演讲的技巧和演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小麦株高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其他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小麦株高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其他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株高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其他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株高与倒二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部三节长,倒二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基部一节长与倒三叶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面积,公顷穗数呈不显著正向相关。基部二节长与基部三节长,倒三叶长,倒三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二叶长呈显著正相关,基部三节长与倒二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部四节长与倒二叶宽,倒二叶面积,倒三叶宽,旗叶宽,旗叶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穗茎节长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穗长与千粒重,倒三叶面积呈不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性状均无相关或相关系数很小。  相似文献   
4.
中国麦制面食的需求趋势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 国社会经 济发展和 人民生活 水平的不断 提高,21 世纪消 费者对麦制 面食 的需求 趋势是结构多样化,产品优质化,生产专业化。根据我国小麦品质和生产加工现状,提出了未来优质 面食的质量要求和满足需求应采取的相应 对策。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土壤干旱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从小麦形态结构包括根系构型、结构及叶片形态,生理机制包括光合作用、渗透调节、酶及蛋白含量,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较系统地综述了小麦抗旱机制的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小麦物候期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小麦物候期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物候期(挑旗期、抽穗期、开花期)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挑旗期与抽穗期、开花期、小穗数、不孕小穗数、最高分蘖数呈显正相关;与旗叶长度负相关不显。抽穗期与开花期、小穗数呈极显正相关;与旗叶长度呈极显负相关;与倒三叶宽、倒三叶面积呈显正相关。开花期与小穗数呈极显正相关;与倒三叶宽、倒三叶面积呈显正相关;与旗叶长度呈极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小麦营养器官与产量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麦品种(系)营养器官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营养器官与产量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基部第四节长,倒二叶宽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旗叶面积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茎节长、旗叶长、倒二叶面积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吴同彦  赵书岗  赵锦  郑永圃  杨学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586-10588,10605
小麦是我国第2大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小麦的形态解剖学方面开展了较多研究,该研究主要是对小麦的根、茎、叶及籽粒等形态解剖学研究与小麦节水、高产、抗病等育种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板栗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时采用有效态和欧共体BCR(the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三步提取法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Ca,Mg,Fe,Zn,Cu,Mn进行形态分析,探索燕山山区板栗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索活性、形态分布特征和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栗粮间作会影响板栗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且两层土壤中各元素活性相差不大;板栗纯林中0-20 cm土层的Cu,Zn活性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淋溶褐土和褐土性土两种土壤亚类,不同栽培制度对微量营养元素在板栗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特征影响不大.Cu,Zn,Fe主要以残渣态存在,Mn主要以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存在.且弱酸提取态高于其它元素.板栗土壤中元素的迁移能力排序为:Ca>Mg>Mn>Cu>Zn>Fe.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Hayman方法,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6个小麦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农2552’具有优良的综合性状,是理想的早熟亲本;‘I4’穗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是理想的多穗型亲本;‘兰考906’、‘河农95156’是理想的大穗多小穗亲本。组合河农2552×兰考906,I4×河农95156和I4×兰考906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点组合。本研究中‘河农2552’和‘I4’作母本,‘兰考906’和‘河农95156’作父本,有利于双亲优势性状的聚合,从中选出超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