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7篇
  2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分析了环境设计以及生态理论的基本含义,探讨了在环境设计中按照生态理论进行设计的必要性,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树种幼苗组成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永久样地为平台,基于该群落幼苗、大树的调查数据,对乔木树种幼苗组成进行初步分析,并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对群落中幼苗及幼苗与大树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物种组成较丰富,共调查到乔木树种大树1 802株,隶属于20种,幼苗9 332株,隶属于10种,这些幼苗也是样地内主要乔木树种的组成成分。在1 hm2样地内,共调查到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幼苗6 986株,紫椴(Tilia amurensis)幼苗832株,色木槭(Acer mono)幼苗394株,青楷槭(Acer tegmentosum)幼苗250株,花楷槭(Acer ukurunduensis)幼苗123株,假色槭(Acer pseudo-sieboldianum)幼苗289株,簇毛槭(Acer barbinerve)幼苗438株,红松(Pinus koraiensis)幼苗3株,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幼苗10株,怀槐(Maackia amurensis)幼苗7株。从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优势树种幼苗在小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逐渐趋于随机分布。从幼苗与成树相关关系来看,优势树种的幼苗与大树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近自然化改造下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探究改造后林下植被—土壤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评估人工经营措施对杉木人工林群落的生态影响,为该区未来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3种不同经营模式的杉木近自然改造林分和未经改造的杉木人工纯林作为对照,分析林下灌木和草本群落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水平和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改造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纯林。土壤理化指标在不同经营模式下变化特征不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受采伐影响明显(P < 0.05),均为改造样地大于对照样地,其中有机质含量最高,达56.68 g/kg。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与草本植物多样性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而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无显著相关性;有机质与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 < 0.05),与草本无显著相关性;pH值与灌草层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改造后杉木人工林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和含水量与林下灌草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建议采伐后保留450 ~ 600株/hm2配合林下30 ~ 40株阔叶树种补植作为该区域经营指标参考,并重视经营措施下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北美红杉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833株/hm2(株行距3 m×4 m)、1 111株/hm2(株行距3 m×3 m)、1667株/hm2(株行距2 m×3 m)3个初植密度以及550~1 800 m海拔范围内造林生长参数的变化规律,试图揭示初植密度与海拔高度两项造林关键因素对北美红杉生长特征的影响规律,期望为高级用材北美红杉引种造林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一种较好的生根培养基为MS+1.5 mg/LNAA+0.1 mg/L6-BA;(2)初植密度对试验株树高生长影响不大,1 111株/hm2和1 667株/hm2水平之间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地径生长量随着初植密度的加大先升后降,当初植密度为1 406株/hm2(相当于2.6 m×2.6 m的株行距)时,地径发育情况最优,生长量在4.65 mm左右;(3)北美红杉各生长量参数随海拔增大先升后降,当海拔高度为1 096 m(考虑高海拔造林1 000~1 800 m范围)时,树高生长情况最优;当海拔高度为680 m左右时,地径发育情况最优。当海拔高度超过最佳值时,海拔的增加则会对北美红杉的发育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导致其生长量呈现逐渐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选取了2种无机硒,采取5个浓度梯度和3种施硒方式进行了施爬试验,最终得到的结果表明:油茶人工施硒喷叶效果最好,灌根效果最差,总体比较Na_2SeO_3优于Na_2SeO_4。达到油茶含硒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升空气质量,城市绿化显得越发重要,而在城市绿化中,大树移植成了城市绿化的重要手段,能快速实现绿化效果。但是大树移植中,新生地和原生地环境不同,土壤质量、气温变化、降雨量等因素都有所改变,对移植大树成活率有所影响,因而大树养护管理技术至关重要。基于此,尝试探索大树移植及其养护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分析了城市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认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从2009年5-9月份逐月调查了原始阔叶红松林样地及次生杨桦林样地内的100个l m2的草本样方,比较分析了2种林分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次生杨桦林中调查到蕨类植物9种,早春短命植物8种,早夏植物36种,晚夏植物31种;阔叶红松林中调查到蕨类植物5种,早春短命植物13种,早夏植物37种,晚夏植物21种.阔叶红松林及次生杨桦林下的草本植物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早春时期以黑水银莲花(Anemone amurensis)和东北延胡索(Corydalis ambigua)为主;夏秋季节以山茄子(Brachybotrys paridiformis)和白花碎米荠(Cardamine leucantha)为主.次生杨桦林各月份之间,物种多度差异较大.同一林分不同月份之间的物种相似度在5月份最低,夏季最高;2个林分各个月份之间的相似度均较低.假设所有草本样方在样地中完全随机分布,稀疏曲线描述了样方数与物种数的关系.相比于幂函数模型和对数函数模型,逻辑斯蒂模型能较好地拟合阔叶红松及其次生杨桦林下的样方数与物种数的关系.光照环境是影响次生杨桦林草本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林隙分布和土壤酸碱度是影响阔叶红松林草本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阔叶红松林及次生杨桦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以珍稀濒危植物黄精叶钩吻为材料,研究不同外植体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0.1% HgCl2为最佳灭菌剂;茎段出愈率高,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诱导茎段产生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 1.5 mg/L KT+0.5 mg/L NAA,诱导的愈伤组织量大、颜色翠绿、质地致密.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紫椴种子雨的时空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白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杨桦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内设置的永久样地为基础,布设种子收集器,定期收集并鉴定其中的种子,研究了紫椴(Tilia amurensis)种子雨的时空格局及其扩散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中紫椴种子雨均始于7月末,持续近3个月,种子散布的时间序列为双峰曲线.第一峰值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