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兴安岭地区松杉灵芝棚式栽培技术成熟,生产初具规模,但松杉灵芝仿野生栽培技术尚在研究。阐述松杉灵芝仿野生栽培环境、菌种制作,袋料菌棒覆土出芝、木段菌棒覆土出芝、生料木段覆土出芝等技术要点,对大兴安岭地区松山灵芝仿野生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及人们的无序采集,野生松杉灵芝资源逐渐减少,为满足市场需求量,利用棚室,以木屑为主进行替代料栽培生产松杉灵芝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不仅不受自然条件限制而且产量高、品质好,是一种简单、易掌握的栽培模式。棚室代料栽培松杉灵芝,单袋产量干质量可达20~25g,且芝型美观,着色好,采收及时,可提高灵芝的产量和品质,是一种较为简单、易掌握的栽培方式,是灵芝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摘要:笔者研究杉木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对研究鄂西地区植被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杉木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在鄂西地区样地每木调查的资料,建立了不同器官生物量预测模型,统计分析了不同杉木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及其组成关系;通过对样品含水量的测定,统计分析出不同林分灌木层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杉木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分别为:W树干=0.010 0(D2H)1.036 6;W树皮=0.013 5(D2H)0.787 1;W树枝=1.223 0(D2H)0.257 3;W树叶=0.851 1(D2H)0.258 7;W地下=0.031 1(D2H)0.736 7;W地上=0.070 7(D2H)0.854 3;W总=0.094 2(D2H)0.838 3。结果表明杉木林生物量主要集中于乔木层,各部分所占比例为:干(52%)>地下(15%)>枝(14%)>叶(10%)>皮(9.6%),灌木层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比较少。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2015年自四川引进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结合本地区气候特点,对种植过程中菌种选择、栽培种制作、播种日期及田间管理进行优化,经过2年试验,实现产量0.29kg·m~(-2),总结出大兴安岭地区秋季播种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5.
采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蜜环菌菌株多个,利用PDA培养基分离、纯化获得优良菌株Ar1603和Ar1604-2,制作三级菌袋,在大棚内进行人工驯化种植,实现当年出菇,Ar1603平均产量为2.84 kg/m~2,Ar1604-2平均产量为3.42 kg/m~2。  相似文献   
6.
毛尖蘑是大兴安岭地区珍稀野生食药用真菌,栽培难度很大,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食用菌研究团队经过5年攻关,摸索出了毛尖蘑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实现室内、棚内、林下三种模式种植成功,本文就毛尖蘑室内栽培技术作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7.
笔者研究杉木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对研究鄂西地区植被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杉木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在鄂西地区样地每木调查的资料,建立了不同器官生物量预测模型,统计分析了不同杉木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及其组成关系;通过对样品含水量的测定,统计分析出不同林分灌木层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杉木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分别为:W树干=0.010 0(D2 H)1.036 6;W树皮=0.013 5(D2 H)0.787 1;W树枝=1.223 0(D2 H)0.257 3;W树叶=0.851 1(D2 H)0.258 7;W地下=0.031 1(D2 H)0.736 7;W地上=0.070 7(D2 H)0.854 3;W总=0.094 2(D2 H)0.838 3。结果表明杉木林生物量主要集中于乔木层,各部分所占比例为:干(52%)>地下(15%)>枝(14%)>叶(10%)>皮(9.6%),灌木层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比较少。  相似文献   
8.
检测由新霉素筛选保加利亚乳杆菌L15-4后酸化程度,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目的菌株的最适高密度发酵培养基组成.3株保加利亚乳杆菌(L15-4、L15、LW-1),42℃发酵酸奶,酸奶分别在4和20℃储存检测pH和滴定酸度变化;3株保加利亚乳杆菌分别与嗜热链球菌S18混合42 ℃发酵酸奶,酸奶分别在4和20 ℃储存检测pH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