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9篇 |
免费 | 37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6篇 |
农学 | 41篇 |
基础科学 | 6篇 |
19篇 | |
综合类 | 283篇 |
农作物 | 46篇 |
水产渔业 | 15篇 |
畜牧兽医 | 23篇 |
园艺 | 21篇 |
植物保护 | 61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有益微生物,能与大约80%的陆生高等植物形成共生体。由土传病原物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被植物病理学界认定为最难防治的病害之一。研究表明,AM真菌能够拮抗由真菌、线虫、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土传性植物病害,诱导宿主植物增强对病虫害的耐/抗病性。当前,利用AM真菌开展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已经引起生态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基于此,围绕AM真菌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从AM真菌改变植物根系形态结构、调节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改善植物根际微环境、与病原微生物直接竞争入侵位点和营养分配、诱导植株体内抗病防御体系的形成等角度,探究AM真菌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机理,以期为利用AM真菌开展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情况,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草原虫害防控工作现状,回顾了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进展历程,详细介绍了在推广工作中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类产碱假单胞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牧鸡牧鸭和人工招引粉红椋鸟、印楝素、苦参碱、烟碱·苦参碱等生物药剂和天敌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草原上的应用现状。最后,总结了近10年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情况,指出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控正在形成由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天敌利用、植物源农药等多种技术构成的新型格局,并针对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和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生物防治在我国烟草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生物防治在我国烟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烟草害虫天敌资源调查方面所做的工作,利用天敌昆虫以及微生物制剂防治烟草害虫的研究,并对烟草青枯病、根结线虫、花叶病等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方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系统考虑寄主树木、虫害源和环境条件三者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是我国目前倡导和发展的趋势。研究从综合治理角度出发,利用“生物导弹”防治鳞翅目害虫,2005年6月下旬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农业开发区用“生物导弹”对杨二尾舟蛾(Cerura mencianaMoore)进行防治试验,试验面积为533.3 hm2(8 000余亩)。防治效果最高为100%,最低为64.2%,平均防治效果为86.1%,达到了综合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1 0×107conidia·ml-1孢子悬浮液浸染方法,从白僵菌和绿僵菌的10个菌中筛选出1株杀虫活性较高的僵菌Ma01菌株,它对荔枝蝽成虫的感染致死率达73 3%。同时野外杀虫活性试验表明,利用2 0×108conidia·ml-1也取得了明显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病原菌防治害虫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2003年4月从山西省灵丘县下关林区油松林内采集的越冬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幼虫的僵虫尸,经实验室分离、培养和鉴定后得到的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菌株,用2×108孢子/mL、2×107孢子/mL和2×106孢子/mL3种浓度的孢子液对靖远松叶蜂DiprionjingyuanensisXiaoetZhang幼虫分别进行室内和林间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室内感染4龄幼虫校正致死率分别为83.37%、78.82%、62.05%,LT50分别为5.794d、6.237d、7.603d;感染5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23%、59.1%、45.79%,LT50分别为7.244d、8.414d、12.274d;林间感染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5.26%、54.21%、38.23%,LT50分别为16.788d、19.187d、30.2d。结果表明靖远松叶蜂幼虫校正死亡率与白僵菌孢子液浓度呈正相关,与LT50呈负相关,与龄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油松毛虫测报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 a观测摸清了油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油松毛虫各虫态发生期与物候期的关系;采用漏斗法调查油松毛虫越冬基数,使2001年、2002年虫口密度的准确率分别提高了73.3%和54.6%,有虫株率准确率分别提高了33.3%和15%;应用有效基数预测法对2003年、2004年油松毛虫发生量进行预测,发生量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96.4%和95.8%。在测报基础上对油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油松毛虫防治的新剂型———20%米螨胶悬剂,大面积采用仿生物制剂灭幼脲Ⅲ和灰喜鹊无公害防治技术,为北京地区油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全面应用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48%催杀胶悬剂喷雾防治棉铃虫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生物杀虫剂48%催杀胶悬剂在南疆棉田防治棉铃虫的效果和使用方法。结果表明:药液25 L/667m2常规喷雾方法极显著优于667 mL/667m2超低容量喷雾方法;12 mL/667m248%催杀胶悬剂常规喷雾和9 mL/667m248%催杀胶悬剂常规喷雾有极显著的防治效果,喷药后1、3和7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82%和79.83%、61.9%和65.08%、84%和88%,二者之间无差异,均明显优于6 mL/667m248%催杀胶悬剂常规喷雾。鉴于其对自然天敌比较安全,认为可以将该生物农药纳入新疆棉花IPM之中。 相似文献
9.
Ariena H. C. van Bruggen Alexander M. Semenov Anne D. van Diepeningen Oscar J. de Vos Wim J. Blok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Plant Pathology》2006,115(1):105-122
A healthy soil is often defined as a stable soil system with high levels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activity, internal nutrient
cycling, and resilience to disturbance. This implies that microbial fluctuations after a disturbance would dampen more quickly
in a healthy than in a chronically damaged and biologically impoverished soil. Soil could be disturbed by various processes,
for example addition of a nutrient source, tillage, or drying-rewetting. As a result of any disturbance, the numbers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of individual species start to oscillate, both in time and space. The oscillations appear as moving waves along
the path of a moving nutrient source such as a root tip. The phase and period for different trophic groups and species of
bacteria may be shifted indicating that succession occurs. DGGE, Biolog and FAME analysis of subsequent populations in oscillation
have confirmed that there is a cyclic succession in microbial communities. Microbial diversity oscillates in opposite direction
from oscillations in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 a healthy soil, the amplitudes of these oscillations will be small, but the
background levels of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activity are high, so that soil-borne diseases will face more competitors and
antagonists. However, soil-borne pathogens and antagonists alike will fluctuate in time and space as a result of growing plant
roots and other disturbances, and the periods and phases of the oscillations may vary. As a consequence, biological control
by members of a single trophic group or species may never be complete, as pathogens will encounter varying populations of
the biocontrol agent on the root surface. A mixture of different trophic groups may provide more complete biological control
because peaks of different trophic groups occur at subsequent locations along a root. Alternatively, regular addi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may increase background levels of microbial activity, increase nutrient cycling, low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easily available nutrient sources, increase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enhance natural disease suppression. 相似文献
10.
梨小食心虫是北方果树最严重的食心虫之一,为了探索和利用其天敌昆虫资源,选择山西省太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类样地,对其天敌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的2种优势寄生性天敌种为舞毒蛾黑瘤姬蜂和亮黑伊乐寄蝇,该2种天敌室内羽化的高峰期多分布在0:00—13:00时段。在果树自然放养的A地,2种天敌并存,但以亮黑伊乐寄蝇为优势种。在人工管理频繁的B地,舞毒蛾黑瘤姬蜂为优势天敌种,亮黑伊乐寄蝇极少发生,并且天敌推迟发生。调查还发现,在梨小食心虫种群的盛发期,其数量变化和2种天敌的发生呈负相关,7月份后,2种天敌可对梨小食心虫形成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