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多种松树死亡的致命因素[1],传播媒介主要为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2]。采用天敌昆虫释放、林间化学防治、林冠飞机喷雾、清理死树、成虫诱捕等方法[3-6]能短期控制松褐天牛成虫,无论是天敌还是药剂都较难进入树体,大量幼虫仍可危害成灾。故急需开展针对幼虫的防控试验,以探寻更有效措施。树皮穿透剂属新型聚硅氧烷类化合物,可迫使树皮皮孔张开,促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连续12 a对金斑喙凤蝶的野外调查观察,研究成虫活动规律,并利用仿生态养殖,观察金斑喙凤蝶卵和幼虫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金斑喙凤蝶研究与保护提供有效数据。[方法]根据2004—2012年对金斑喙凤蝶成虫活动规律的观察研究,2013—2015年,在金斑喙凤蝶成虫活动期,采用样线踏查的方法,自海拔450 m往山顶海拔1 200 m搜索,调查视野内木兰科植物分布情况,寻找卵和幼虫,收集后带回驻地进行仿生态养殖,观察其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结果]金斑喙凤蝶在九连山为一年二代,以蛹越冬,第一代成虫发生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二代成虫发生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2013年在木兰科植物金叶含笑上发现卵和幼虫,2014和2015年在深山含笑上发现卵和幼虫,深山含笑为新发现寄主植物,目前除九连山外尚未有报道;幼虫5龄,各龄级幼虫差异较大;预蛹成蛹经历两次蜕皮过程,这是金斑喙凤蝶研究中的一项重大发现。[结论]1)金斑喙凤蝶卵和幼虫的分布与寄主植物分布密切相关,且对生境质量有较高要求,成虫活动范围主要在寄主植物分布范围及其周边;2)金斑喙凤蝶选择生长良好的金叶含笑和深山含笑叶片上产卵,或嗜食深山含笑;3)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对卵的孵化、幼虫的生长发育以及化蛹和羽化影响较大;4)金斑喙凤蝶雌蝶少,卵孵化率低,幼虫发育历期长,幼虫成活率低,化蛹和羽化率低等是导致其种群数量稀少的主要原因。5)据查,目前尚未有其它蝶类化蛹过程中经历两次蜕皮的报道,预蛹化蛹蜕两次皮是金斑喙凤蝶异于其他蝶类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入侵害虫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对本土农林生态系统的风险,于2016—2019年采用受害植株调查和成虫诱捕的方法跟踪监测该虫在加拿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引种点及周边1 600 m半径范围内本土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上的发生情况,并对来自野外加拿利海枣与棕榈上的成虫形态及繁殖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红棕象甲可随加拿利海枣引种定植而入侵当地生态系统,当其在加拿利海枣上暴发成灾后,还能转移到周边棕榈上继续为害,红棕象甲为害致死的棕榈植株数随着引种植物死亡数的增加而增加。野外加拿利海枣与棕榈上红棕象甲成虫的体重、体长以及按雌雄1∶1配对交配后的产卵量、孵化率相当,但棕榈种群雌虫的翅展较加拿利海枣种群明显变短,表明红棕象甲转移取食本土棕榈后可成功定殖、建立种群,且适合度并未降低。雌虫翅展变短可能与该入侵种表型可塑性有关,反映出其对棕榈的快速适应与进化,表现为"前适应"策略。考虑红棕象甲成虫飞行能力强,建议调高棕榈分布省份该虫的风险预警等级、调整防控策略,开展跟踪监测以了解入侵地实情。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茶园害虫和天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茶园的昆虫种群。结果表明,害虫种群为观光茶园纯茶园樱花茶园,个体数纯茶园观光茶园樱花茶园;天敌种群和个体数为观光茶园樱花茶园纯茶园。茶园林茶间作生态系统明显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王勇  曾菊平 《江西植保》2013,(3):304-315
樟树是江西省省树,在全省范围推广种植多年,樟树虫害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前期调查数据及文献资料,汇总统计江西樟树害虫179种,其中,重要害虫26种,占14.5%,次重要害虫23种,占12.8%,非重要害虫130种,占72.6%,包括重要食叶害虫樟叶蜂、泡桐叶甲、黄刺蛾、丽绿刺蛾、褐边绿刺蛾、樗蚕、龙眼裳卷蛾、樟巢丛螟等;重要刺吸性害虫六点始叶螨、樟脊网蝽、黑刺粉虱、樟木虱、樟白轮盾蚧、思茅壶蚧等;重要钻蛀性害虫家白蚁、黄翅大白蚁、黑翅土白蚁、吉安樟筒天牛等;重要地下害虫粉白金龟、黑绒金龟等。据危害方式、发生特点将其归为强生态适应性害虫、r类害虫、隐蔽性害虫与嗜食性害虫,由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其IPM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10年全国森林病害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全国森林面积等数据,定量估算森林直接经济损失与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森林病害发生面积、损失的特点与趋势及我国森林病害的主要发生区域,结果表明:(1)我国森林病害发生面积从2000年的9.35×105 hm2增加到2010年的1.29×106 hm2,增长38.11%,上升趋势显著。其中,轻度发生面积上升趋势显著,而中度与重度发生面积增长不明显;(2)2000—2010年间,西南区森林病害发生面积上升趋势显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区轻度发生及西南区中度发生面积上升趋势显著;(3)导致森林病害发生面积呈增长趋势的贡献大小依次为:轻度(贡献率67.15%)〉中度(贡献率20.56%)〉重度(贡献率12.30%);(4)对该趋势的贡献区域主要为西南地区(贡献率57.75%)与西北地区(贡献率42.25%),其它地区贡献很小。同样地,导致森林病害轻度发生面积呈增长趋势的贡献区域也主要为西南地区(贡献率74.10%)与西北地区(贡献率25.9%),其它地区贡献很小。(5)2000—2010年,因森林病害导致的蓄积损失呈显著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294.486万m3增加到2010年的309.863万m3,增长5.2%。但直接经济价值损失、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变化趋势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过去11年间全国森林病害发生面积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西南区与西北区,尽管新增面积以轻度病害为主,但新增蓄积损失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红棕象甲在江西省的风险性分析及防控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棕象甲是我国检疫性害虫之一。该虫于2007年在江西省南昌、宜春、新余三地发现之后,近些年少有报道。为了评估红棕象甲在江西的潜在危险性,以制定科学的检疫对策。本文参照国际通用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结合江西省气候资源,按照省内适生分布范围、潜在的危害性、传播扩散和定殖可能性、风险性管理难度等5个方面开展了该虫的风险性分析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红棕象甲在江西省的综合评估风险R值为2.20,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并由此提出江西省红棕象甲的防控策略。这对于有效防止该有害生物在江西省的进一步扩散蔓延和监测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导致我国森林资源受损的主要生物灾害为森林病害、虫害与鼠害等。基于2000-2010年全国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面积、程度等数据,计算获得森林蓄积、直接经济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灾害损失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分析我国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灾害损失的特点与趋势。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物灾害发生范围(区域)2010年较2000年增加0.61%,发生面积从2000年的8.52×106公顷次增加到2010年的1.16×107公顷次,增长36.7%,上升趋势显著,对其贡献大小依次为:虫害(贡献率54.2%)>鼠害(贡献率33.3%)>病害(贡献率12.5%)。森林病害、虫害、鼠害发生面积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鼠害发生面积2010年较2000年增长105.18%。但是,从发生程度上看,森林生物灾害新增面积以轻度发生为主,其对病虫鼠害、病害、虫害、鼠害面积呈增加趋势的贡献率分别为75%、67.4%、72.8%、54.1%。伴随森林生物灾害面积增加,森林蓄积、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呈显著上升趋势,如2010年蓄积损失2.48×107 m3、生态服务价值损失895.37亿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5.2%与28.5%,而森林鼠害加重则是导致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重要因子。以上结果说明,近10多年来,我国森林生物灾害范围、发生面积显著扩增,尽管扩增面积多以轻度发生为主,但所导致的森林资源损失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2015年3月25日,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材料研究氯氟氰虫酰胺和甲维盐树干注药后其针叶内几种生理指标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药剂树干注药后均可导致马尾松针叶内叶绿素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上升,其中氯氟氰虫酰胺的影响较为显著,叶绿素a在注药后4 d下降了10.3%,可溶性总糖在注药后8 d下降了15%,MDA在注药后4 d时均上升了42%。2种药剂树干注药后针叶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过程,氯氟氰虫酰胺对SOD活性影响较显著,注药后4 d活性上升了39.5%;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呈上升-下降的过程,氯氟氰虫酰胺对PAL活性影响较显著,注药后8 d活性上升了40.7%。  相似文献   
10.
延迟交配被认为是交配干扰技术间接控制害虫种群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延迟交配行为对蛾类昆虫生殖适合度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延迟交配行为与蛾类生殖适合度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且存在很大疑惑。本文通过对搜集到的38篇实例研究性文献进行Meta分析,探讨了蛾类的延迟交配行为对雌蛾的生殖产量的影响并确定这种差异是否受科属、性别和交配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交配明显降低雌蛾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而雌蛾寿命相应地延长。这种负相关性在不同科、性别和交配策略的蛾类之间有所差异,表现为延迟交配对夜蛾科、螟蛾科、卷蛾科、尺蛾科等的负作用高于草螟科、菜蛾科、巢蛾科和蛀果蛾科等蛾类;对雌蛾的影响比雄蛾更明显;而对多配制蛾类的影响比单配制蛾类更显著。笔者的结果支持成虫日龄与雌蛾生殖产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每种蛾类均存在一个最佳的交配日龄,从而提出交配干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只有在蛾类最佳交配日龄之前应用合成信息素来阻止或干扰其交配行为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