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7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赤水河的鱼类资源现状,于2010年5~6月和9~10月在赤水河赤水镇、赤水市和合江县的3个江段进行了渔获物调查工作。通过统计各江段的渔业捕捞情况,计算年捕捞量。采用体长股分析的方法,对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anensis)、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和张氏歺鱼又(Hemiculter tchangi)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并以此推算各江段鱼类的总资源量。结果显示,赤水镇江段的鱼类年总资源量为10.76t,其中云南光唇鱼为1.23t;赤水市江段的年总资源量为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2年2月—2013年1月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逐月渔获物调查数据,对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41种,隶属于3目7科38属。唇(Hemibarbus labeo)、蛇(Saurogobio dabry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银(Squalidus argentatus)、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粗唇(Leiocassis crassilabris)、吻(Rhinogobio typus)和鳜(Siniperca chuatsi)为该江段的重要优势种,它们的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均在2%以上。聚类分析和排序分析显示,赤水市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显著,在50%的相似性水平上,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两个群组,其中群组Ⅰ包括4个冬季月份(2012年2月、3月、12月和2013年1月),而群组Ⅱ包括其它8个非冬季月份。对于群落季节差异贡献率较大的种类依次为唇、瓦氏黄颡鱼、蛇、大鳍鳠、鲤(Cyprinus carpio)、中华倒刺鲃、鲫(Carassius auratus)、粗唇、银、吻、鳜、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es),其中唇、蛇、鲤、鲫、吻和草鱼在冬季月份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非冬季月份,而瓦氏黄颡鱼、大鳍鳠、中华倒刺鲃、粗唇、银、鳜和切尾拟鲿的相对丰度以非冬季月份为高。典型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和溶氧量是影响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赤水河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秋平  支崇远  王璐  周玉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628-3629,3640
为了了解贵州地区赤水河水体污染状况,对赤水河17个样点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采样检查和分析。结果发现,赤水河河水中的Cd、Cr、Cu、Pb、Hg和As 6种重金属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00 17~0.000 88 mg/L、0.001 29~0.009 00 mg/L、0.002 05~0.008 29 mg/L、0.001 45~0.007 41 mg/L、0~0.001μg/g和0~0.008μg/g。将河水测定结果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比较,根据单因子指数法,河水中6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1.0,总体为清洁水平。但上游的综合污染指数为0.409,属于微污染,下游及整条河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553、0.602,综合属于轻度污染。总体而言,赤水河中重金属的污染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赤水河中段水环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海鹤  董泽琴  张帅  邹凤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203-10205,10254
选取赤水河中段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水环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赤水河中段阴离子以HCO3-为主,占阴离子总量的75%,阳离子以Ca2+为主,占阳离子总量的66.7%,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盐钙型Ⅱ类水质,与"七.五"时期相比,水质类型变化不大,且水系河水以HCO3--Ca2+型水的基本组成是稳定的;河水水质属于偏碱性、中等矿化度水,其矿化度随着HCO3-的增加而增加,赤水河中段河水的pH值、矿化度、总硬度等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Ⅰ、Ⅱ类水质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水质要求,可以作为城镇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周边诸多酒厂生产白酒所用加浆水的水源;赤水河中段干流水中Eh较高,溶解氧丰富,自净能力强,是优质的中等矿化度淡水资源,与河流的水质评价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5.
探究弯曲河段的地貌演变规律,揭示河流蜿蜒形态发展机理和地貌形态发育过程,可为西南山区河道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定量参考。选取赤水河干流自然蜿蜒的125 组弯曲河段,应用统计学原理,归纳分析蜿蜒波形波长、蜿蜒河道波形振幅、曲率半径、中心角、半波弯曲弧线长度、横向偏移度、河道转向角、河道平滩宽度及弯曲率共9 项指标的参数分布规律,并基于经验关系公式求算赤水河干流地貌特征系数值范围。结果表明,赤水河左右两岸的弯曲发育有较强的对称性,干流弯曲河段的河道类型主要为微弯型,各指标参数的分布规律与赤水河地形地势变化密切相关。赤水河水系发育情况统计的经验公式中,弯曲河段蜿蜒波形波长和河道平滩宽度系数k1主要变化为[13.2, 20.4],曲率半径与河道平滩宽度系数k2主要变化为[3.0, 5.7],半波弯曲弧线长度与河道平滩宽度系数k3主要变化为[13.8, 23.5]。研究表明,经验公式适用于赤水河地貌特征,且推断平原河道与山区河道所对应的系数值范围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赤水河主要经济鱼类重金属含量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赤水河鱼体重金属富集现状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食品安全,测定了赤水河茅台江段和赤水江段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大口鲇(Silurus meriordinalis)肌肉和肝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别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Cu、Zn、Pb、Cd、Fe、Cr和Mn的含量,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As和Hg的含量。结果表明:大口鲇肌肉中Cu、Zn、Pb、Cd、Fe、Cr和Hg的含量高于黄颡鱼和蛇鮈,3种鱼类肝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肌肉。所有鱼体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但大口鲇肌肉中Pb和Cd的含量高于欧盟委员会标准。危害指数分析表明:赤水河野生鱼类食用的人体健康风险较小。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的结果表明赤水河鱼体Pb和Cd的污染程度较高,赤水河存在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7.
2013年9月调查发现,在赤水河干流中的雌性中华倒刺鲃( Spinibarbus sinensis)群体中存在2种形态类型,按照体长比体高的形态学性状区分,分别为高背型(2.68~2.92)和低背型(3.19~3.58)。形态学分析表明,高背型和低背型在可数性状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在体长/体高等7个可比性状上二者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另外在体长/1-4等4个比例性状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背型比低背型具有明显的体型优势。生长特性分析表明,在相同体长或年龄的雌性群体中,高背型的平均体质量约为低背型的1.1~1.4倍,而表现出更为优越的生长性能。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表明,高背型和低背型群体各自独享1个单倍型(分别为HD和LD),为2个不同的遗传谱系类群,遗传分化仅为0.005,远低于属内种间的0.020~0.045,两者尚属群体内变异;在分子系统关系中,高背型和低背型与长江干流泸州江段的单倍型( LZ)共享并聚为单系,推测赤水河中华倒刺鲃源自长江干流。与国内其他地方群体或品种比较表明,赤水河2种类型雌性中华倒刺鲃,特别是高背型具有更为突出的生长优势,可作为优良的开发养殖品种和更具潜力的鱼类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一条一级支流,同时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2019年和2020年对赤水河流域30个样区的鱼类调查数据,对鱼类物种丰富度(Richness)、Shannon-Weiner指数(H)、功能丰富度(FRic)、功能均匀度(FEve)、功能离散度(FDiv)、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等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125种(亚种),隶属于7目20科80属。其中,土著鱼类112种(亚种),隶属于6目17科71属;外来鱼类13种(亚种),隶属于5目6科11属。7个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的纵向梯度格局,上游到下游也呈增加趋势,但FEve、FDiv和Δ+这三个指数在河段间的增量相对较小。不同生物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差异较大,从不显著到显著正相关,综合使用不同层面的多样性指数能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淡水鱼类分布格局,为鱼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于2012年2、5、8和11月对赤水河妥泥河段的浮游植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显示:该河段浮游植物共计7门,21科,29属,105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总种数的69.52%和16.19%。其中优势种为隐头舟形藻、简单舟形藻、系带舟形藻、普通等片藻、变异直链藻、粗壮双菱藻、小颤藻、石生蓝纤维藻、螺旋纤维藻、普通水绵以及啮蚀隐藻。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和现存量呈明显的年度变化,8月份种类最多,为72种,11月份的种类最少,为44种;8月份数量最多,为5.17×104个/L,2月份最少,为1.85×104个/L,年平均数量为3.26×104个/L。生物量则在5月和8月最高,为0.15 mg/L,11月份最低,为0.07 mg/L,年平均生物量为0.12 mg/L。妥泥河段的水质属于Ⅲ类地表水质,为贫营养型水或极贫营养型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赤水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的非均匀性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情况,为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防洪治涝等研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以赤水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构建SWAT模型相关数据库并对流域径流进行模拟。以实测逐月径流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基于模型输出结果,结合降水/径流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情况。[结果] 两个水文站率定期决定系数(R2)与纳什效率系数(Ens)均在0.83以上,验证期R2与Ens均在0.69以上,满足精度要求;流域降水和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显著,二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6—8月;径流集中度的时空分布受降水集中度影响显著,由于入渗和蒸散作用的影响,前者通常大于后者,但当降水集中度较低时(PCD<0.3),径流集中度不再完全以降水集中度为主导;由于流域径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径流集中期往往大于降水集中期,短期较小幅度的降水量增加对降水集中期影响显著,而对径流集中期影响有限。[结论] 降水是引起赤水河流域径流集中度/集中期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在不同降水量条件下径流系数的变化,是径流集中度/集中期对降水集中度/集中期产生不同响应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