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完全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111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于2003-2006年每年5-7月对长江中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鳜(Siniperca chuats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共8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种类减少了10余种,但监测到了多年未见的鳡(Elopichthys bambus)。在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300多km江段分布10余个四大家鱼产卵场,与水库蓄水前相比,产卵场地理分布的范围变化不大。2003-2006年长江中游主要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143720×10^4ind,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108069×10^4ind。与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规模严重缩小,4年四大家鱼产卵总量为1997-2002年平均值的42.82%,为蓄水前2002年的56.88%。四大家鱼产卵与水温和涨水持续时间及水位日上涨率等生态水文指标密切相关,产卵期期间水温波动范围为18.6-25.5℃,水温适宜于四大家鱼繁殖;江水持续上涨时间一般为4-7d,水位的日涨率一般在0.30m/d左右,较为适宜于四大家鱼产卵。与20世纪70年代和水库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鱼苗比例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鲢比例相对上升,而多年来占绝对优势的草鱼比例显著下降,表明长江中游草鱼受三峡水库调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3.
为了探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于5―7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对产漂流性卵鱼类进行监测,期间共采集鱼卵12209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27种鱼类,隶属于2目、4科。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数最多,占77%;其次是鳅科,占15%;平鳍鳅科和银鱼科最少,均为4%。鉴定出的27种鱼类中,产漂流性卵鱼类有22种。2014年和2015年长江中游宜昌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79.1×10~8粒和70.9×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5.65×10~8粒和6.13×10~8粒。监测期间共出现7次产卵高峰(2014年4次,2015年3次),集中在6月初及6月中下旬。四大家鱼产卵量日变化与长江流量日变化关联性较强。2014年宜昌断面采集的四大家鱼鱼卵来自采样点上游的葛洲坝下(坝下–庙咀)、宜昌(胭脂坝–云池)和白洋(白洋镇–关州)三处产卵江段,2015年的四大家鱼鱼卵则来自葛洲坝下(坝下–庙咀)、宜昌(胭脂坝–红花套)两个产卵场。和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位置略有下移,规模呈减少趋势。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生态调度和增殖放流,满足长江中游鱼类繁殖需求。 相似文献
4.
2006~2007年对汉江中下游四大家鱼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并结合1977~1978年、2004年汉江中下游的历史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汉江中下游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下降明显,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近5×108粒(尾)下降到2004年以后的不足1×108粒(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占鱼类卵苗总径流量的比例也从19.0%下降到了1%以下;产卵场数量减少了1处,产卵场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后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1
Lin Gongkui 《水产学报》1982,6(4):287-306
本文报道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后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干流上、中游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地理分布同60年代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但其产卵总量仅为60年代调查结果的15.7%,资源量已严重衰减。产卵成色同60年代调查资料比较,草鱼和青鱼的比例显著增大,鳙鱼比例略有降低,而鲢鱼的比例显著下降。生殖群体结卞勾已呈现简化(破坏),亲鱼个体变小,年龄组限减少,低龄鱼占群体数量的主导地位,初次性成熟的个体比电较大。调查表明,目前葛洲坝以上江段家鱼产卵数量占总量的36.4%,因此,在长江家鱼资源状况严重恶化的情况下,葛洲坝以上产卵场的地位就益显重要。鉴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阻隔了洄游生殖鱼类上溯产卵通道,葛洲坝应尽快修建过鱼设施,使草鱼等洄游性鱼类得以过坝上溯产卵,以保护或扩大四大家鱼及其他经济鱼类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长江鱼类资源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值中组部院士专家咨询服务团来赣传经送宝和会诊把脉之际,5月6日,江西省农业厅在南昌市举办了"江西省发展现代渔业专题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唐启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王丁等应邀莅临并作主题报告。江西省农业厅党委书记毛惠忠、副厅长张忠平出席,副巡视员邓建平主持。曹文宣院士在《长江鱼类资源的现状与保护对策》报告中分析了长江鱼类资源状况及其重要地位,剖析了影响鱼类资源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长江流域禁渔10年"等长江鱼类资源保护对策;唐启升院士在《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报告中阐述了最新碳汇渔业概念,分析了海洋和淡水渔业发展对低碳经济的重要贡献,解读了现代渔业发展必须走环境友好型养殖业和资源养护型捕捞业的路子;王丁研究员在《长江豚类的现状及其保护》报告中介绍了长江、鄱阳湖江豚资源状况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影响长江江豚资源的四大人类活动,提出了未来10~15年长江江豚关键保护期的对策建议。现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8.
9.
采用微耳石日轮鉴定了2009年7-8月采自长江湖口水域的23尾青鱼幼鱼、111尾草鱼幼鱼、73尾鲢幼鱼和70尾鳙幼鱼的日龄,其平均日龄分别为52.4±5.6d、57.1±10.6d、49.8±4.7d和57.5±7.1d。回归分析表明,四大家鱼幼鱼微耳石短半径与日龄及鱼体大小均呈显著线性关系,日龄与体长、体重也均呈显著线性关系。依据日龄推算,青鱼、草鱼、鲢和鳙幼鱼的体长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1651 cm/d、0.1426cm/d、0.0928 cm/d、0.0997 cm/d,体重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9412 g/d、1.0211g/d、0.4978 g/d、0.7292 g/d。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和2016年每年的5—7月,在长江中游黄石江段对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开展了调查,以了解该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及产卵场分布现状。调查期间共采集四大家鱼卵67粒,苗23 948尾,种类以鲢和草鱼为主,分别占四大家鱼卵苗总捕捞数量的77.0%和18.1%。2015年和2016年,估算通过黄石江段的四大家鱼卵径流量分别为0.20×108粒、4.69×108粒,鱼苗径流量分别为19.40×108尾、13.65×108尾。黄石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团风李家洲、鄂州城区、鄂州戴家洲和黄石道士袱4个江段。与历史资料相比,黄石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动。建议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并在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设中注重保护洲滩等生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