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林业   9篇
农学   93篇
基础科学   12篇
  29篇
综合类   617篇
农作物   83篇
水产渔业   155篇
畜牧兽医   70篇
园艺   58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BNS和BNS366小麦雄性不育与小孢子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为激素调控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育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BNS和BNS366为试验材料,分别以矮抗58和郑麦366(BNS366的近等基因系)为对照,进行正常秋季播种(2018年10月10日)和晚播(2018年12月2日)试验,用I2-KI法测定花粉育性,用国内法和国际法测定自交结实率,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测定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三核期叶片、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四分体期幼穗和单核中位期-三核期花药中6种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在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BNS和BNS366花粉可育率、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为零,达到全不育水平,在晚播条件下,BNS的这三个指标分别为34.74%、43.12%和48.48%,达到低不育水平,BNS366则分别为92.63%、55.37%和67.94%,达到正常可育水平,播种期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矮抗58和郑麦366在2种播期条件下,则为82.56%—94.00%、73.90%—82.31%和96.54%—139.26%,均为正常可育,播种期间差异不显著;BNS和BNS366花粉可育率-∆(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比晚播条件下花粉可育率提高百分率)均分别极显著低于矮抗58和郑麦366。分别在2个试验组内进行内源激素含量的多重比较,BNS和BNS366与矮抗58和郑麦366内源激素含量-∆(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比晚播条件下激素含量提高百分率)存在差异,对内源激素含量与花粉可育率、内源激素含量-∆与花粉可育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BNS和BNS366不育株在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存在特征性变化。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IAA)含量在四分体期(BNS)和雌雄蕊原基分化期(BNS366)叶片中不足,在单核中位期(BNS)和单核靠边期(BNS366)花药中不足,在二核期花药中盈余;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含量在四分体期幼穗和单核中位期花药中不足;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含量在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均无一致盈亏特征;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分别在四分体期幼穗中存在偏低倾向(BNS)或确定存在不足(BNS366)现象;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含量在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均无一致盈亏特征;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含量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四分体期、单核靠边期(BNS)或单核中位期(BNS366)和三核期叶片中不足,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BNS)或四分体期幼穗(BNS366)中不足,在单核靠边期花药中不足。【结论】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单核靠边期之前,BNS和BNS366中IAA、GA和ABA的含量不足,尤其是MeJA的含量不足,可能促进了二者雄性不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采用复性电泳技术对离子束诱变的水稻新品种玉稻518及其亲本在灌浆期的POD酶谱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稳定遗传的诱变后代与亲本灌浆期叶片的POD酶谱存在显著差异:1)诱变后代检出185、54kD和42kD3条新酶带;2)诱变后代中245、53kD和38kD酶带较亲本表达时期有差异;3)诱变后代灌浆中期、后期POD总酶活较亲本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金针菇是市场上的主要食用菌之一,长期以来因其营养价值和鲜味而广受欢迎。介绍了金针菇栽培各个阶段的高产技术要点,以期为农业工作者提供参考,从而提高金针菇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对大皂角与猪牙皂的形态结构与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荚果外部形态和结构指标,利用超声波提取法和HPLC法测定粗皂苷和刺囊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大皂角与猪牙皂大、小果的荚果长、宽、厚、质量、长宽比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大皂角荚果长宽积为最大,与猪牙皂小果差异极显著,与猪牙皂大果差异显著;大皂角与猪牙皂大、小果孔纹细胞壁厚且明显,可见气孔,但大皂角与猪牙皂大果具有栅状细胞,具有种子且石细胞数众多,与猪牙皂小果显著差异。大皂角、猪牙皂小果、猪牙皂大果的粗皂苷含量分别为37.40%、46.70%、35.15%,刺囊酸含量分别为0.37%、0.11%、0.27%,大皂角与猪牙皂大小果的粗皂苷和刺囊酸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大皂角与猪牙皂形态结构及成分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坚硬表皮的限制,甲壳动物必须经过蜕皮才能生长。蜕皮是一个周期性的动态过程,包括旧表皮降解和新表皮的形成。作为表皮组成成分的几丁质是和蛋白质以结合的形式存在,此蛋白即为几丁质结合蛋白(CBPs),是甲壳动物表皮中重要的结构性蛋白,该类蛋白一般含有特征性的结构域,由蜕皮激素的靶组织——表皮上皮细胞按照一定的周期和步骤表达合成。几丁质结合蛋白与几丁质构成的复合物不仅为钙化作用提供有机支架~([1]),  相似文献   
6.
正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生性的、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单链成熟非编码RNA,长度约21~25个核苷酸,广泛存在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中~[1-2],参与生物体的胚胎形成、个体生长发育、机体免疫、疾病防御以及繁殖和糖脂类代谢等生命过程~[3-8]。目前,基于生物信息学预测,miRNAs约占整个基因组的2%~3%~[9]。自Lee等~[10]利用定位克隆法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中克隆到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土壤Pb污染的治理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离子交换纤维的两种不同放置方式(分层放置与混匀放置)对麦田土壤Pb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土壤1 000 mg·kg~(-1) Pb污染水平下,Pb污染处理(T1:Pb胁迫;T2:Pb+在土壤中分三层放置纤维;T3:Pb+在土壤中混匀剪碎的纤维)的土壤pH值、总有机碳含量较对照(CK:未添加Pb和离子交换纤维)有所降低。在小麦成熟期,T2、T3处理下土壤和植株各部位的Pb含量均低于T1处理,其中T3处理变化显著;T2、T3处理中纤维吸附的Pb含量则分别达到115.01和128.26 mg·kg~(-1)。T2、T3处理的Pb富集系数低于T1处理及CK。由此说明,离子交换纤维能够有效吸附土壤中的Pb,降低Pb从土壤向植株的转运能力,且离子交换纤维混匀放置方式的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微量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作物系统内Fe、Mn含量变化,为基于轮作模式的土壤-作物系统中Fe、Mn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采用根箱试验方法,设置了小麦-玉米(W-M)、小麦-大豆(W-B)、小麦-花生(W-P)和小麦-甘薯(W-S)4种轮作模式,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不同处理土壤与作物体内Fe、Mn含量,计算作物地上部Fe、Mn累积量和成熟期Fe、Mn富集系数。结果表明,W-M、W-B模式下小麦和夏季作物地上部Fe、Mn含量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而逐渐增加,而W-P模式小麦地上部分Fe含量则逐渐递减;W-P模式夏季作物地上部分Fe、Mn累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W-S模式小麦地上部分Fe、Mn累积量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而逐渐增加,但是夏季作物地上部分Fe、Mn累积量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先增加后减少。在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中Fe、Mn含量均逐渐减少;在0~20、20~50 cm土层深度,W-M模式在2018年10月Fe、Mn含量均最高,在50~80 cm土层深度,W-B、W-S模式在2018年10月Fe、Mn含量较高;不同作物在表层土壤中的Fe富集系数均小于Mn;小麦Fe、Mn富集系数均为W-S模式最高;夏季作物W-M模式Fe富集系数最高,W-B模式Mn富集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9.
以脱毒怀地黄为试材,对多效唑不同喷施浓度处理下脱毒怀地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对电导率(REC)等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效唑不同喷施浓度处理的脱毒怀地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SOD、POD、CAT活性均高于对照,而REC均低于对照;脱毒怀地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SOD、POD、CAT活性均随多效唑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浓度为200mg/L时效果最好;REC随多效唑处理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胚柄是前胚胎的一个暂时性的支撑结构,在种子成熟过程中会因程序性细胞死亡而凋亡。对于胚柄细胞是否具有胚胎发生的潜能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如今,有研究者开创性地将活体体内切割技术与微培养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并首次证实了胚柄细胞具有胚胎发生的潜能以及胚体对这一潜能的抑制作用;一旦将胚体移除,此抑制作用就会解除,胚柄细胞即可发育形成新的胚胎。本文从胚柄的形成,胚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胚柄胚胎发育潜能的研究历程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