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为材料,经Mbo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基因组DNA后,选取500~2 000 bp的片段连接到经BamHⅠ酶切的pUC18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构建部分基因组文库.采用设计合成的(AC)7、(GT)7重复序列为引物,PCR筛选部分基因组文库,对其中9个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共获得24个微卫星序列,其中Perfect(完美型)13个,占54.2%;Imperfect(非完美型)3个,占12.5%;Compound(混合型)8个,占33.3%.表明(AC/GT)n在剑尾鱼的基因组DNA中含量非常丰富.同时,根据其中3个克隆微卫星的侧翼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剑尾鱼基因组DNA,结果均扩增到目的片段.而且,这3对引物扩增出来的微卫星片段在非选育的剑尾鱼中显示出多态性,而在近交系19代则表现为单态,为剑尾鱼的实验动物化遗传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罗非鱼链球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阳性菌,是人类的重要病原之一,也是其他多种脊椎动物包括猪、牛、鱼等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报道了鱼类链球菌病的暴发与流行,受感染的鱼类包括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以温水性鱼类最为严重。近年中国罗非鱼链球菌感染的报道也呈现增加趋势,尤其在2009年,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地区养殖罗非鱼的链球病发病率为20%~50%,死亡率达50%~70%,甚至更高。链球菌病已严重危害着中国罗非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原、流行及防治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能在肌肉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采用PCR方法,从斑马鱼基因组DNA中分离了肌球蛋白轻链2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该启动子与国外文献报道的斑马鱼肌球蛋白轻链2启动子序列的相似性为98.6%。将改造后的启动子插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载体,构建成肌肉特异性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将线性化的表达载体注入斑马鱼的受精卵,获得了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斑马鱼。绿色荧光蛋白在胚胎期开始表达,随着鱼体的生长表达量有增加的趋势,成鱼在紫外灯下用肉眼即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转基因鱼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具有明显的肌肉特异性。本研究为下一步特定基因的表达研究和获得有特色的转基因观赏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尖塘鳢的全人工繁殖及其胚胎发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尖塘鳢进行了全人工繁殖的研究和胚胎发育观察。尖塘鳢鱼苗经养殖和强化培育至1^+龄可达性成熟。经生态控制或人工催产可使其产卵,产卵率为65.6%~100%,受精率为85.1%~90.3%。尖塘鳢受精卵透明无色,整个卵子成茄子状或长梨形,长径1.3~2.4mm,短径0.56~0.7mm,卵黄囊中央有几十个脂肪球。受精卵细端具有由粘着丝组成的附着盘,盘宽0.15~0.17min,粘着丝长0.20~0.23mm,尖塘鳢卵子为端黄卵,在水温26.8~30oC时,受精后32min,出现第1次卵裂,受精后30h 25min仔鱼孵出,孵化率为76%~85.6%。刚孵出仔鱼全长2.9~3.11nm。卵黄囊颇大,长径0.8~1.1mm,短径0.35~0.6mm。4日龄仔鱼全长.3.5~3.9mm,肌节数7~10+14~17,可以平游,心跳为每分钟120~150次,卵黄基本吸收完,口能自主张合,可投喂人工饵料。 相似文献
5.
军曹鱼淋巴囊肿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病理组织学和电镜方法,对患疑似淋巴囊肿病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的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军曹鱼的皮肤囊肿组织由一些淋巴囊肿细胞集合体组成,这些囊肿细胞排列紧密,直径为10~150 μm,细胞呈圆形、锥形不规则状;细胞外有一层厚的囊膜;细胞质内散布有大量的嗜碱性包涵体,且多数集中在细胞的边缘部分;电镜观察到囊肿细胞质中有大量二十面体的病毒粒子,病毒颗粒直径220 nm.据此确认该病为病毒性淋巴囊肿病.其他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有:在心脏、肝脏、脾脏和头肾中也存在囊肿细胞,心肌纤维水肿;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巨噬中心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脾淋巴细胞增生,脾髓质出血;肝脂肪变性;鳃上皮肿胀.根据观察结果可以认为,该病毒不仅损伤鱼的皮肤,致使病鱼外观异样而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而且对鱼的内脏和免疫器官也造成严重的致命损伤. 相似文献
6.
7.
在草鱼养殖过程中添加碳源(葡萄糖)维持水体C∶N为20∶1以培养生物絮团,通过对生物絮团细菌群落构成进行种类鉴定来评价生物絮团中功能微生物的组成.采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生物絮团形成第5、10和15天的细菌群落结构.DGGE指纹图谱结果分析表明:第5天和第10天的相似性最高,达67.4%;第5天和第15天相似性系数最低仅为40.5%.第10天时微生物多样性最高,第15天时多样性最低.对DGGE指纹图谱特征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生物絮团培养过程主要微生物类群隶属于以下6个纲:α-变形菌纲( 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 Bet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芽孢杆菌纲(Bacilli)、拟杆菌纲(B acteroidetes),其中α-、β-及γ-变形菌占据主要位置.α-proteobacteria为3个阶段的共有优势菌,第5天时特异菌包括食酸菌属(Acidovorax)、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第10天和15天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红球菌属(Rhodococcus).研究首次发现,生物絮团应用于淡水养殖系统时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都极其丰富,通过结合分析这些微生物的功能特点,为生物絮团技术在实际养殖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鳜(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传统名贵淡水鱼。近年来,随着鳜养殖业的发展,鳜病害也日益猖獗。暴发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阻碍了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技术外,还必须重视其病原学、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将免疫预防手段引入到鳜养殖业,通过免疫手段有效增强鱼体主动防御能力,减少疾病发生机率。然而对鳜免疫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状态,张永安等提纯了鳜血清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亚单位分子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研究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的繁殖生物学,对珠江水系的322尾大眼鳜性成熟样本进行了生物学指标测量。根据性腺成熟系数周年变化情况和成熟度周年分布,可以推断大眼鳜的生殖季节为4-8月份,产卵旺季为5-6月份。绝对怀卵量随体长、体重、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11036~106022粒之间,相对怀卵量则不随体长、体重、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而是保持在每克100粒左右。在水温24~25℃时,受精卵经过69h23min孵化出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