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4篇
林业   35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9篇
  25篇
综合类   292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16篇
园艺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猪在断奶后的生长期内,体内脂肪逐渐增加,和其它家畜相比,猪更倾向沉积体脂。但猪体脂的沉积还要受遗传、年龄、日粮营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饲粮消化能量(DE)水平保持在3000—3200Kcal/kg,蛋白质含量为14%—15%的饲养条件下,我们分别测定了纯系北京黑猪(肉脂兼用型,平均瘦肉率为51%)和纯系长白猪(瘦肉型猪、平均瘦肉率为62%)的某些脂肪合成酶活性和脂肪代谢的一些生化指标。北京黑猪(公母各半)脂肪组织(背膘)中苹果酸酶(M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三种NADPH—生成酶活性随体重增加而升高,差异极其显著(P<0.001)。体重90kg的酶活性比56kg约高三倍。脂纺组织中上述NADPH生成酶活性北京黑猪比长白猪(体重均为90kg,公母各半)高一倍(P<0.001)。给北京黑猪(30头,公母各半,起始体重为60kg)注谢重组猪生长激素(rPGH,每天每头2mg,连续注谢28天),除表现生长加快,脂肪率下降约21%—23%外,其脂肪组织中NADPH生成酶活性降低十分明显(P<0.001)。苹果酸酶,葡萄糖—6—磷酶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三种酶总活性比对照组降低20%。血精中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胆固醇含量,6月龄时,北京黑猪明显高于长白猪(P<0.001—0.0005);而4月龄时,北京黑猪血清中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酶含量则均明显低于长白猪。北京黑猪血清中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随月龄(4月龄—6月龄)增长而增加(P<0.0005)。而长白猪则相反,随月龄而呈下降趋势(P<0.05—0.0005)。两种猪的脂蛋白电泳和含量测定未见有年龄和品种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A unique dermatosis of male miniature swine is described. The disease occurs in post-pubertal pig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symmetrical, indurated, plaques over the truncal region. Histologically, the dermis and panniculus are effaced by thick, interwoven bundles of collagen resulting in an absence of deep dermal elastin. Hypertrophy and hyperplasia of superficial dermal vessels, fibroblasts and fibrocytes are accompanied by perivascular infiltrates of lymphocytes, plasma cells and eosinophils. 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unusual dermatosis, designated as “progressive dermal collagenosis of male miniature swine” is unknown. Résumé— Une dermatose originale du cochon nain mâle est décrite. La maladie apparait chez des cochons post pubertaires, et est caractérisée par des plaques sur le tronc, indurées et symétriques. Histologliquement, le derme et le pannicule sont envahis par d‘épais falsceaux de collagène, entrainant l'absence d’élastine dermique. Les vaisseaux du derme superficiei sont hyperplasiés et hypertrophiés, des fibroblastes et des fibrocytes sont accompagnés d'un infiltrat inflammatoire périvasculaire de lymphocytes, éosinophiles et plasmocytes. La pathogénie de cette affection peu commune, appelée “collagénose dermique progressive du cochon nain mâle” est inconnue. Zusammenfassung— Es wird eine einzigartige Hauterkrankung beim männlichen Miniaturschwein beschrieben. Die Krankheit tritt bei postpubertären Schweinen auf und wird durch symmetrische, indurierte Plagues im Rumpfbereich gekennzeichnet. Histologisch treten Dermis und Pannikulus gegenüber dicken, verflochtenen Kollagenbündeln in den Hintergrund, wodurch das tiefe, dermale Elastin verschwindet. Die Hypertrophie und Hyperplasie der oberflächlichen Hautgefäße, Fibroblasten und Fibrozyten wird von perivaskulären Infiltraten aus Lymphozyten, Plasmazellen und eosinophilen Granulozyten begleitet. Die Pathogenese dieser ungewöhnlichen Dermatose, die als “progressive dermale Kollagenose des männlichen Miniaturschweins” bezeichnet wird, ist unbekannt. Resumen El presente artículo es una descripción de una dermatosis única del macho cerdo miniatura. Le enfermedad aparece después de la pubertad, y se caracteriza por la aparición de placas simétricas sobre la región del tronco. El exámen histológico de la dermis y del tejido panicular revela la presencia de gruesas bandas de colágeno entrelazadas, lo cual tiene como resultado la ausencia de la capa de elastina profunda. La hipertrofia e hiperplasia de los vasos superficiales dérmicos, fibroblastos y fibrocitos, se ve acompañadas de infiltrados perivasculares de linfocitos, células plasmáticas y eosinófilos. La patogénesis de esta rara dermatosis Ilamada ‘colagenosis dérmica progresiva del cardo macho miniatura’, es desconocida.  相似文献   
3.
2004年2月至3月,湖北剂州某市八宝、中洲、老城、胡家岗和荆闸等乡镇自然村多家个体养猪专业户在断奶仔猪中爆发一种以体温高、贫血、黄疸、精神沉郁,先便秘后拉稀为特征的传染病。医治不见好转,先后死亡450多头。于3月中旬和下旬分2批将病猪送到我院进行诊断,经剖检、实验室检验和动物试验,最后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和弓形体病继发猪瘟,采用超量免疫及综合防制措施,使本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滨州及其周边地区2011年-2013年316个场次采集病料进行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了解滨州及其周边地区上述4种疫病的流行状况。  相似文献   
5.
惠州地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近10多年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猪肉消费急速上升.同时,惠州也是广东省猪场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广东重要的肉猪、种猪生产基地.惠州地区规模生猪养殖发展之路更是广东省生猪养殖的一个缩影和风向标.通过深入基层调查,走访养殖户、屠宰场、大型养殖企业等,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和查阅生产记录的方式,对惠州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中等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存栏500-2 999头)具有生产效益明显、环境容量合适、调整生产快、抗风险高和适合精细饲养等特点,比较适合目前惠州的生猪养殖发展.针对惠州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划定动物禁养区等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应结合人文发展,完善行业标准,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养殖模式-绿色生态园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因此以中国古典园林和戏曲艺术的研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笔者通过查阅国内现有的关于古典园林和戏曲舞台空间布景的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并不丰富。通过对二者空间布局的层次、置陈布势的常用手法和艺术性进行共通性研究,希望对古典园林和戏曲保护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猪丹毒     
猪丹毒又称“红热病” “打火印”或“钻石皮肤病”,是一种急性的、热性的传染病,引起该病的病原为红斑丹毒丝菌,可以通过伤口感染人,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患病猪的临床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即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急性型病例主要的表现为出现明显的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病例则是在四肢、胸腹部、背部等皮肤处出现红色菱形、方形或圆形疹块。慢性型则多以出现关节炎和心内膜炎引起的关节肿胀、运动障碍和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为主的临床表现;有时还可见皮肤坏死。红斑丹毒丝菌的最易感动物是猪,没有品种和年龄差异。使用疫苗是最佳的预防手段,治疗方面除使用抗生素外还可以选择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畜牧兽医类专业核心课程“猪生产技术”育人目标为出发点,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阐述“猪生产技术”课程思政实施必要性,探索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学实施,将爱国情怀、生态保护、责任担当、职业素养、团队协作、食品安全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旨在探索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融合要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猪瘟病毒(CSFV)石门(Shimen)株连续传代后变异情况,根据已发表的CSFV E0基因序列(AF092448.2),设计合成引物,以在ST细胞中连续传代培养的CSFV石门株细胞毒总RNA为模板,每5代通过RT-PCR方法扩增病毒的E0基因,测定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用DNA Star软件分析比较原代、5代、10代、15代、20代、25代接毒细胞中CSFV E0基因的变异性。结果显示,接种病毒第10代的病毒E0基因在630核苷酸位点出现变异,第15代病毒在632核苷酸位点出现变异。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发现CSFV Shimen株在ST细胞连续传代过程中E0基因能保持遗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Ticks from an endemic Spotted Fever region in Argentina were analysed by PCR for 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 DNA of “Candidatus Rickettsia amblyommii” was found in 21.3% of Amblyomma hadanii and in 44.0% of A. neumanni. Amblyomma sculptum (formerly A. cajennense) and Haemaphysalis juxtakochi were negative for rickettsial DNA. DNA of Rickettsia rickettsii, the etiological agent of the clinical cases reported within the studied region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analysed samp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