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56篇
  免费   1709篇
  国内免费   3056篇
林业   6073篇
农学   6576篇
基础科学   2011篇
  3035篇
综合类   38790篇
农作物   5351篇
水产渔业   2172篇
畜牧兽医   12817篇
园艺   8739篇
植物保护   1157篇
  2024年   416篇
  2023年   1691篇
  2022年   1748篇
  2021年   1836篇
  2020年   1936篇
  2019年   2234篇
  2018年   1243篇
  2017年   1836篇
  2016年   2183篇
  2015年   2474篇
  2014年   4271篇
  2013年   4129篇
  2012年   5483篇
  2011年   5181篇
  2010年   5013篇
  2009年   5166篇
  2008年   5496篇
  2007年   4549篇
  2006年   4423篇
  2005年   4086篇
  2004年   3382篇
  2003年   3346篇
  2002年   2346篇
  2001年   2158篇
  2000年   1347篇
  1999年   966篇
  1998年   952篇
  1997年   931篇
  1996年   914篇
  1995年   899篇
  1994年   841篇
  1993年   531篇
  1992年   467篇
  1991年   512篇
  1990年   476篇
  1989年   434篇
  1988年   154篇
  1987年   100篇
  1986年   82篇
  1985年   75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47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11篇
  1965年   53篇
  1957年   64篇
  195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机采辣椒品种性状、产量的影响,以适宜机采的辣椒‘辣研102’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种植密度(P0:38 480株/hm2、P1:51 307株/hm2、P2:76 961株/hm2、P3:102 615株/hm2),分别于贵阳、遵义两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辣椒株高呈增加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辣椒根部、地上部生物量均在高密植条件下(P3)时达到最小。辣椒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高密植处理条件下(P3)达到最大,发病率分别为41.67%(贵阳)、43.33%(遵义),病情指数分别为31.05%(贵阳)、29.86%(遵义)。过高的种植密度导致单株辣椒光合作用大幅下降:P1、P2、P3处理条件下光合速率分别较P0处理显著降低13.94%、24.73%、29.66%(遵义);P1、P2、P3处理条件下辣椒叶片蒸腾速率较P0降低10.02%、19.81%、42.12%(贵阳)。辣椒总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提高,而商品果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商品果产量在P1条件下获得最大值,相对于P0、P2、P3贵阳辣椒商品果产量显著提高了16.43%、32.81%、41.67%,遵义提高了20.25%、26.67%、61.02%。综合辣椒生长与商品果产量,贵州机采辣椒‘辣研102’最佳种植密度为51307株/hm2。  相似文献   
2.
为摸索滇中高海拔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花椰菜的最佳播期以集成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于2017—2018年选择海拔2250 m的云南省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地块进行9个播期的2年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花椰菜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延长,而花球采收期除播期7月10日外随播期推迟而逐渐增长;花椰菜株高、外叶数、开展度、球高、球径和单球重等农艺性状有随播期延迟呈现先逐渐减小而后又逐渐增大的趋势;莲座期黑腐病和霜霉病的病情指数随着播期的延迟呈现先逐渐升高而后又逐渐下降的趋势;花椰菜小区产量随着播期的延迟呈现先逐渐下降而后又逐渐提高的趋势,播期4月20日和4月30日与其余7个播期产量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花椰菜在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的生产实际和各播期产量产值及商品性表现,推荐滇中高海拔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花椰菜的最佳播期为4月20—30日。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黄芪防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物质基础及靶点信息,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黄芪的潜在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同时从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收集PRRS相关宿主基因,最后构建"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从黄芪筛选出的17个潜在活性成分中,有14个潜在活性成分共计65个基因靶点与PRRS相关宿主基因交叉,其中槲皮素、山奈酚、刺芒柄花素、异鼠李素等潜在活性成分可能对治疗PRRS有重要作用,TNF、IL8、TP53、IL6、IL10、IL1B、JUN等45个蛋白靶点间存在相互作用。此外,黄芪治疗PRRS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细胞外间隙和胞浆等组分,并可能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相关。本研究为临床应用黄芪及其提取物治疗PRRS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湘西地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公共服务供需现状调查入手,在此基础上,构建服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公共平台,并进一步从引导、整合、协同机制三个方面探讨服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公共平台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入量及基追比对小麦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对增加小麦产量、提升籽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分别对种植田块氮肥施入量及基追比两个因素进行随机区组设计。氮肥施入量共设置四个不同水平;而在基追比共设置四个水平。分析小麦倒伏率及倒伏程度、基部节间形态特征及抗倒指数、茎秆基部节间干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氮肥施入量为135-225kg/hm2这一范围内,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前期基肥量的提升,小麦株高、重心高度以及基部节间长度均有所提升,在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基追比为5:5时,小麦基部节间茎壁厚度以及粗度达到了最大值,在氮肥施入量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小麦茎壁厚度以及粗度并未持续增加。在氮肥施入量超过225kg/hm2时,小麦倒伏率及倒伏程度将明显提升。在氮肥施入量为135kg/hm2-225kg/hm2时,在基追比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在氮肥施入量超过225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略微降低。在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基追比为5:5时小麦产量达到了最大值。【结论】在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基追比为5:5时,田间小麦群体结构较为合理、茎秆节间具备良好的综合抗倒性,可有效降低小麦茎秆倒伏率,减轻小麦倒伏程度,便于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川渝毗邻地区政府合作十分活跃,共同建立和完善了多边多层次、常态化务实合作长效机制。但是也存在毗邻地区区域合作机制单一,毗邻地区区域利益机制分割,毗邻地区的区域合作空间范围比较窄,毗邻地区区域合作机制缺乏约束力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以毗邻地区一体化为目标,构建区域多方合作机制;以毗邻地区合作先行区、示范区和协同区为抓手,构建区域发展协同创机制;以毗邻地区利益分配为突破口,构建区域长期合作发展机制;以毗邻地区约束力为导向,建立务实有效的合作机制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迷你小南瓜属中高档蔬菜特色品种,其外观精美,肉质粉糯,口感香甜,嫩果、老熟果均可采收上市,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深受种植户和消费者的喜爱。为了筛选出适合奉贤地区栽培的优质丰产的迷你小南瓜品种,作者引进12个迷你小南瓜品种开展了品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金玲3号和贝栗四号迷你小南瓜的生长势强,果实综合品质较好,瓜瓤颜色较深,瓜肉厚而细软,口感甜糯,风味佳,产量高,单果大小适宜,适合本地区春季种植;迷你京绿栗南瓜的产量表现一般,但口感香甜粉糯,可适当试种;皇贝贝南瓜产量低,但果实鲜艳,可作观赏性南瓜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江苏泰州地区绿芦笋的栽培水平,作者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开展了绿芦笋绿色栽培技术研究。该文从地块和品种选择、培育壮苗、适时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苏中地区绿芦笋绿色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严璐璐 《中国食用菌》2020,(3):I0044-I0044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上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加,不仅拉大了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还使得都市人长期处于无奈、紧张、烦躁等情绪之中不可自拔,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农村生活,恬静乡野、田园风光、清新空气、绿色食品,无疑带来精神的放松与压力的释放,进而构成一种强烈的诱惑,间接推动农业旅游发展。农业旅游的兴起是都市居民渴望回归大自然的必然反映,也是我国旅游研究的重点,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但农业资源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根腐病发生对黄芪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采集1~6年生黄芪根围发病和健康土壤,采用经典方法对4种主要土壤酶(脲酶、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根腐病的发生对脲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有显著影响;1~4 a间,发病土相对健康土的脲酶活性减少量、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加量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第5年时各酶的活性开始向健康状态恢复,第6年时酶活性继续恢复,且与该年根腐病发病率降低的情况相吻合。由此可知,黄芪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