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5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林业   297篇
农学   874篇
基础科学   674篇
  398篇
综合类   6620篇
农作物   1073篇
水产渔业   366篇
畜牧兽医   549篇
园艺   646篇
植物保护   17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523篇
  2013年   557篇
  2012年   653篇
  2011年   603篇
  2010年   527篇
  2009年   532篇
  2008年   631篇
  2007年   547篇
  2006年   659篇
  2005年   649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305篇
  2001年   434篇
  2000年   328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374篇
  1997年   439篇
  1996年   377篇
  1995年   327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146篇
  1991年   202篇
  1990年   165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9篇
  1974年   10篇
  1965年   33篇
  1957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调整土壤pH值,以打孔开穴方法立体施入农药、生物菌剂以及配方元素肥、微量肥,并在关键时机节点上进行控防结合,即农药加微量肥喷洒树体与土壤,药、肥、菌、水相互作用,既防治了花椒病虫害,又使花椒穗型增大,千粒质量增加,便于采摘。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甲哌鎓、矮壮素在棉花控旺防徒长、增产等方面的调控效果,于2017年采用高喷雾量和常规量喷雾两种施药方式,分别于棉花初花期、盛花期和花铃期进行2~3次喷施,研究了98%甲哌鎓SP和50%矮壮素AS对棉花生长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98%甲哌鎓SP 73.5~117.6 g·hm-2和50%矮壮素AS 37.5~60 g·hm-2对棉花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调控作用,尤其对棉花株高、吐絮率、果枝数均有显著影响,且常规喷雾量处理对株高抑制效果优于高喷雾量处理。同时,二者均可显著提高棉花产量,改善棉纤维品质。相同施药方式下,甲哌鎓和矮壮素于棉花初花期、盛花期喷施2次对棉花生长调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推广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对于保护生态、减轻环境压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品种选择、栽培方式确定、播种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贮藏等方面总结了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噻苯隆对生姜的增产和提质作用,结果表明:在生姜生育期间喷施喷施0.5% 噻苯隆可溶性液剂对生姜产量增加和品质提升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喷施免疫增产蛋白(吡能)对芝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芝麻的单产和品质,进行了喷施免疫增产蛋白(吡能)对芝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免疫增产蛋白(吡能)能增加芝麻的平均株高、单株蒴数、千粒重,对芝麻产量增加和品质提升有较好的作用,喷施浓度以1 000倍液为宜,在芝麻始花期和芝麻盛花期各喷施1次,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南方稻田紫云英作冬绿肥的增产节肥效应与机制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本文对我国南方稻田紫云英作冬绿肥以及紫云英与稻草共同利用的增产和节肥效应及其植物营养学、土壤微生物学等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2008—2019年间开展的11个联合定位试验结果 (n = 930) 表明,冬种紫云英在不减肥或者减肥20%条件下增产效果显著,水稻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6.53%和4.15%;在减施40%化肥时可保障水稻与常规施肥相比不减产。紫云英的增产和节肥效应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5个联合定位试验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冬种紫云英减施40%化肥条件下,紫云英种植第一年相对常规施肥增产0.87%,至种植第7年增幅为3.98%。紫云英与稻草联合利用是近些年稻区推行的重要技术模式,2016—2019年间开展的7个联合定位试验结果 (n = 342) 表明,紫云英–稻草联合还田相对于单独稻草还田,水稻产量增加了11.71%。本文分别从优化水稻产量构成、促进水稻养分吸收、提升土壤肥力3方面阐释了紫云英作冬绿肥的增产、节肥机制。稻田冬种紫云英可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优化了产量构成。与常规施肥相比,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的水稻吸氮量增加了6.4%~6.9%,氮肥利用率提高了6.6%~31.1%。稻田种植紫云英使土壤碳、氮库得到培育,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土壤物理性状明显改善。以有机质和全氮为例,相比常规施肥处理,种植翻压紫云英后减施20%和40%化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3.95%和4.15%,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22%和1.74%。在紫云英调控土壤微生物及氮转化机制方面,冬种绿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强与微生物活性密切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并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微生物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可提高土壤固氮菌丰度,通过合理的调控措施可优化紫云英的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对冬绿肥的响应在不同类型土壤中有较大差异,碱性水稻土中冬种绿肥可通过抑制硝化作用降低氮素淋失风险,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是冬绿肥影响硝化作用的重要机制。通过近十多年来的研究,逐渐明晰了我国南方稻田冬种紫云英的增产、节肥效应及其机制,为今后稻田绿肥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种植业发展较快,其各方面都发展良好,现在种植的重点就是如何提高种植业的产量,这也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关注。在提高产量过程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机械深松整地,这种方法有着较好的增产效果。文中主要分析了机械深松整地在种植业中的应用,就其应用的现状做出了分析,最后制定了机械深松整地推广应用的措施,能够为种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进一步保障。  相似文献   
8.
苗王360肥采用干式物理碰撞法生产,将矿物性、动物性、植物性三种原料加工成纳米级材料科学混配而成。能够提高肥料吸收利用率,增强作物抗逆性,具有用量少、应用方法简单、增产效果显著等特点,为验证该产品在水田应用的实效性,采取大田生产试验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推动水库水环境安全工作的开展,强化水源区水质保护,以宿鸭湖水库为例,应用DPSIR模型建立了水库水环境安全评估的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云模型对其2015年的水环境安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水库水环境处于较安全等级,但存在安全隐患;由于上游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餐饮业的废弃物随着降雨径流汇入水库,再加上水产养殖、观光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TN、TP的浓度和入库量增加,水库水质难以达标,需引起水库管理部门的重视。结论:云模型可减少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水库水环境安全概念与其定量数值间的合理转换,使其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影响。以河北省辛集市马庄乡保高丰农场为试验地点,在增施生物有机肥的基础上,设置化肥减量10%,30%,50%,100%的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T5)相比,生物有机肥处理+化肥减量30%处理(T3)、生物有机肥+化肥减量10%处理(T2)、生物有机肥+化肥减量50%处理(T4)的冬小麦产量分别为6 510.65,6 237.30,6 084.15 kg/hm~2,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T5)和仅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T1),其中生物有机肥处理+化肥减量30%处理T3产量最高,比常规施肥处理(T5)增产13.42%。从土壤酶活性变化看,与常规施肥处理(T5)相比,单施生物有机肥处理(T1)、生物有机肥+化肥减量10%处理(T2)、生物有机肥处理+化肥减量30%处理(T3)、生物有机肥+化肥减量50%处理(T4)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4.33%,15.60%,14.08%,9.12%,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8.22%,7.22%,10.47%,5.41%,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提高了63.89%,30.35%,66.45%,57.19%。分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现,增施生物有机肥所有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T5)相比,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总量、细菌、真菌数量升高,但真菌占比降低。从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分析,增施生物有机肥的所有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其中生物有机肥+化肥减量30%处理(T3)的Shann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T5)提高了3.61%,19.74%,22.43%,土壤微生物菌群含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