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粮食安全贡献度的FSP模型分析框架,从省际粮食供需平衡的角度测算中国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并探究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供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除2000—2003年粮食产量骤降造成粮食供给缺口外,1991—1999年、2004—201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盈余(调出量)呈“稳中有降—绝对增长”的U型变化趋势,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高于85%,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地位相对稳固。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供求格局经历了省际间的分化和重组。一方面,粮食供给向中北部地区集聚,而南部地区粮食产需紧平衡,粮食供需错配严重;另一方面,粮食供需空间分异明显,2000年后黑龙江、河南、吉林3省的粮食安全贡献度合计达50%左右,而湖南、江西、江苏、河北、湖北、四川、辽宁7省的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低于5%,粮食调出总量合计仅占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总量的10%~20%。  相似文献   
2.
引用政府补偿政策干预对企业与农户合作模式进行重复博弈分析。针对政府干预下的企业与农户行为特征,借用知识溢出模型得出相应的效用函数,并通过均衡分析,得出政府促进企业与农户合作的策略:第一,达成合作的策略需要保障贴现因子在特定的区间内波动;第二,对于政府补偿政策而言,需要增强农户与企业沼气能源使用率,减小博弈双方知识储备差异的,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增强沼气能源技术的追赶能力,同时合理的规划养殖企业和农户之间地理位置的距离等方式保证合作进行。  相似文献   
3.
区域的粮食生产与生态价值存在相互促进和制约的特殊关系。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范式构建了生态农业协调度EAH模型,进而对中国粮食主产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进行实证研究和预警预测。研究发现,2017年中国粮食主产区总体协调度为1.27,处于中度协调水平,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协调性较差,错位现象较为严重。从动态属性看,研究期间农业-生态协调性形成了以2013年为拐点的倒U型趋势,当前粮食生产与生态服务价值协调性逐年下降,灰色系统GM(1,1)预测显示,相比2011-2017年,2019-2025年农业-生态协调性呈逐渐弱化趋势。从空间属性看,粮食生产与生态服务价值存在较为突出的地理空间分异和不协调现象。  相似文献   
4.
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测算和分析中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2008—2018年省级层面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产效应。研究显示:2008—2018年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由2008年的1.024增至2018年的1.156,高效率产区由2008年的0个增至2018年的11个,但提升过程出现“马太效应”。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粮食增产,其增产效应仅次于粮食播种面积。从全国层面看,邻近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本地粮食增产具有显著的正溢出效应。从空间结构看,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地区存在显著负溢出效应,西部地区表现为正溢出效应,东部地区无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首先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分析了126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从空间异质性视角探讨了空气质量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EOF第一模态特征向量的高值出现在长三角的江苏省,长江中游的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地区以及成渝城市群。低值区则集中在云南的大部分城市、贵州的黔南州、四川的阿坝州以及浙江的舟山、台州和丽水。(2)月尺度的AQI时间系数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即1—5月呈现波动下降趋势,6—8月AQI总体处于"U"的谷底,9—12月逐渐波动上升。就年内季节变化来看,冬季空气质量最差,夏季空气质量最好,春秋两季居中。(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密度、PM_(2.5)浓度和SO_2浓度的增加均是导致空气污染加剧的重要因素,而FDI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增加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并且不同城市的影响因素对空气质量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产品价格存在时滞的、长期的正向影响,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科技投入立刻产生正向效应,两者之间的长期效应程度更显著、更稳定.基于这些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稳定农产品生产价格、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和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科学途径。文中基于中国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政策实施后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高了1. 06%,支持"波特假说";差别化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对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采用差别化排污标准的地区在政策实施后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更高;政策的作用效果存在时滞效应,在政策实施后二至五年能够显著提高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就中国的具体实践而言,政府需要不断从税率水平、覆盖范围以及计税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税;此外,在绿色财税制度改革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基于县域尺度对中国粮食主产区157个产粮大县(含县级市、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2000—2015年的耕地压力空间属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GM(1,1)模型对其2016—2030年的耕地压力进行拟合、预测。结果显示,157个产粮大县的耕地负荷较重,但随着粮食单产水平的不断提升,157个产粮大县的总体耕地压力指数由2000年的0.88下降到了2015年的0.66。截至2015年,研究对象中共99个产粮大县处于安全压力区,20个产粮大县处于潜在压力区,31个产粮大县处于轻度压力区,而江苏省邳州市,四川省安岳县、简阳市、宣汉县、岳池县、南部县、资中县7个产粮大县处于中度压力区,存在潜在耕地压力风险。157个产粮大县的耕地压力空间分异显著,马太效应增强,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态势。研究期内,总体耕地压力承载系数持续减小,耕地压力敏感系数波动显著,呈“W”形波动态势。在不考虑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预测到2030年157个产粮大县的耕地压力将进一步缓解。建立耕地压力变动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了耕地质量、化肥投入、种植结构、城镇化水平、农民收入等因素对耕地压力变动的显著影响,认为改良种植结构、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单产仍是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10.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保障的生态代价评估:2000-2018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基于动态化的当量因子模型和功能价值法,评估2000-2018年粮食主产区保障粮食安全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 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连年增长的粮食产量背后是巨大的生态代价.2018年,粮食主产区保障粮食安全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损失总量为3.4885×1012元,其中耕地与其他地类转化、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