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森林类型和群落结构是影响森林植被碳库分配格局的重要因子。拟揭示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栓皮栎林(幼龄)、鹅耳枥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植被碳库及其分配格局,明确森林类型和群落结构对研究区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采用样地调查法结合木本树种的异速生长方程的方法获得植被碳库,进而划分植物器官碳库以及群落径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方法,分析林型和群落结构对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栓皮栎林、鹅耳枥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林型的总植被碳库分别为54.86、102.22、116.91和132.16 t/hm~2。中龄林和幼龄林间的地上植被碳库、总植被碳库差异显著(P0.05),但是地下植被碳库的差异并不显著。除栓皮栎林以外,各林型器官碳库大小排序均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栓皮栎林具有最大的根冠比。(2)栓皮栎林、鹅耳枥林和针叶林都以小树[胸径(DBH)10 cm]个体比例相对较高。对于地上、地下、总植被碳库,1~20 cm径级个体的碳库贡献率都呈现出栓皮栎林鹅耳枥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的趋势,而大树(DBH为50~60 cm)的贡献率则表现为针阔混交林大于其他林型。栓皮栎林中小树对总植被碳库的贡献率为地下大于地上,针阔混交林中大树对植被碳库的贡献率为地上大于地下。建议森林管理应针对不同林型和林龄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经营方案,以保持较高的植被碳库水平。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工模拟熏气法,研究了南京市7种适生彩叶植物对NO_2气体的吸收及自我修复能力,通过观察植物在NO_2熏气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检测植物熏气后及修复30 d后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测定N素代谢相关酶活性(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从中筛选出抗性较强的彩叶植物及适宜在NO_2污染区使用的植物组合。结果显示,在6μl/L NO_2熏气浓度下,熏气48 h后,不同彩叶植物受害症状不一,主要表现为:叶片尖端和边缘首先出现伤斑,进而沿叶脉向中部及基部扩展。7种植物受NO_2熏气后产生不同的抗性和修复行为,其中红花檵木和洒金桃叶珊瑚的抗性和修复能力均较强,南天竹的抗性和修复能力中等,金边黄杨和金叶银杏的抗性较弱、但修复能力很强,金森女贞的抗性较强、但修复能力较弱,金边玉簪的抗性和修复能力均较弱。因此,在园林植物设计过程中进行彩叶植物配置时可以在NO_2污染非常重的绿地优先选择红花檵木、洒金桃叶珊瑚和南天竹等3种植物,而在NO_2潜在污染区可以选择金叶银杏、金边黄杨、金森女贞和金边玉簪。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彩叶植物在园林绿化配置上滞尘和吸收NO_2等大气污染物的生态功能,以期为城市功能型园林绿化的植物选择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镉对龙葵种子萌发及子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葵(Solanum nigrumL.)是Cd超累积植物,可用于植物冶金和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超累积植物的生理基础研究有助于提高其对Cd的富集效率。龙葵种子在含有不同浓度CdCl(20、30、50、100、150、200μmol·L-1和300μmol·L-1)的琼脂培养基上萌发7d。结果表明,龙葵在200μmol·L-1和300μmol·L-1Cd时发芽率显著降低,而低浓度Cd(30~150μmol·L-1)胁迫下无显著差异;在Cd≥30μmol·L-1时,活力指数、发芽势均显著降低,幼苗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幼苗生长分析表明:在30~150μmol·L-1Cd处理下根长下降约17%~35%,显著低于200~300μmol·L-1Cd处理(下降79%~90%);株高随Cd浓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子叶抗氧化酶活性分析表明:100~150μmol·L-1Cd胁迫下,CAT和APX活性显著上升;在Cd胁迫下,SOD活性降低但维持在较高的活性水平。表明龙葵幼苗能忍耐小于150μmol·L-1Cd,抗氧化酶活性在抵抗Cd毒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杀虫剂处理水培棉苗选育抗性棉蚜,研究棉蚜在药剂诱导下抗性的变化,比较吡虫啉、吡虫啉 增效磷、氧乐果和氰戊菊酯对棉蚜抗性诱导的差异,评价棉蚜对吡虫啉抗药性的风险.结果表明,用吡虫啉等药剂分别选育棉蚜至18代都能够诱导抗性上升,棉蚜对吡虫啉抗性达到10.08倍,对吡虫啉 增效磷的抗性达9.70倍;而用氧乐果和氰戊菊酯分别选育棉蚜至12代时,其抗性分别达28.48倍和35158倍.各抗性品系停止选育12代,抗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保水剂用法和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促进宁南半干旱山区产业支柱作物马铃薯的生产,解决马铃薯生产、特别是苗期的干旱缺水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问试验方法,进行保水剂用法和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苗期每公顷穴施保水剂15~60 kg,能促进马铃薯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光合生产率,其中以苗期每公顷穴施30 kg用量效果最好,其产量和商品薯分别比对照高出25.26~27.30%、204.46%~237.50%,增收2257.5~2500.5元/hm2.研究表明,宁南半干旱区及其同类地区旱地种植马铃薯,保水剂应用的适宜施用方式和用量是苗期穴施30 kg/hm2.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铅镉对玉米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采用温室盆栽土培方法.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0-800 mg·kg~(-1))、镉(Cd,0-50 mg·kg~(-1))单一及其复合处理对玉米(Zea mays L.)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重金属Pb、Cd单一及其复合处理下,玉米的株高、干重均低于对照,重金属Pb、Cd处理对玉米的生长存在负面影响.重金属Pb、Cd单一处理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中低浓度Pb(<300mg·kg~(-1))、Cd(≤10mg·kg~(-1))单一处理促进放线菌数量的增加,高浓度(Pb≥800mg·kg~(-1)、Cd≥50mg·kg~(-1))则呈现抑制效应;Pb、Cd复合在高中低浓度下都抑制土壤微生物生长,减少微生物数量.玉米株高同土壤微生物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玉米干重同土壤细菌、真菌显著相关,同土壤放线菌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下A、B 两种抗低温助长剂不同浓度药剂对玉米种子发芽及其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逆境下各化控处理均提高了郑单958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种子简易活力指数;A、B两种药剂处理比对照都明显提高了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的苗高、干物重、叶面积以及叶绿素含量,起到了良好的壮苗作用。在低温胁迫后,各化控处理都显著提高了叶片SOD、POD的活性,减缓了MDA含量的增高。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农村、郊区、城区3个区域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铬(Cr)的含量及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与综合污染指数(P)法对土壤重金属Cr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各区域Cr暴露的人体健康风险水平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滨城区土壤重金属Cr含量范围为20.56~49.58 mg·kg-1,远低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均低于管制值,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城区>郊区>农村,均处于清洁状态;以滨城区农村农田实测表层Cr含量平均值为背景值,Pi分析结果显示,城区、郊区、农村Cr含量超出背景值点位率分别为60%、56%、42%,P结果显示,超出背景值的点位率分别为53%、48%、45%。各区域土壤重金属Cr对儿童和成人均不造成非致癌风险、致癌风险和总风险。  相似文献   
9.
选取广泛使用的土霉素为模式药物,研究在热带土壤中共存物Cu2、Zn2+对其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Cu2+、Zn2+的存在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3种热带土壤对土霉素的吸附量.在不同浓度外源重金属存在的情况下,土霉素在热带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均能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且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本研究为全面评价该类兽药抗生素的环境安全性和风险、指导该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开展生态环境的修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脆弱生态系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当地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区域内不同的土地生态适宜型,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即经济型生态防护林模式、集约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家园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模式,并指出在这些模式中进行生物多样的恢复与保护,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