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森林类型和群落结构是影响森林植被碳库分配格局的重要因子。拟揭示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栓皮栎林(幼龄)、鹅耳枥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植被碳库及其分配格局,明确森林类型和群落结构对研究区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采用样地调查法结合木本树种的异速生长方程的方法获得植被碳库,进而划分植物器官碳库以及群落径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方法,分析林型和群落结构对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栓皮栎林、鹅耳枥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林型的总植被碳库分别为54.86、102.22、116.91和132.16 t/hm~2。中龄林和幼龄林间的地上植被碳库、总植被碳库差异显著(P0.05),但是地下植被碳库的差异并不显著。除栓皮栎林以外,各林型器官碳库大小排序均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栓皮栎林具有最大的根冠比。(2)栓皮栎林、鹅耳枥林和针叶林都以小树[胸径(DBH)10 cm]个体比例相对较高。对于地上、地下、总植被碳库,1~20 cm径级个体的碳库贡献率都呈现出栓皮栎林鹅耳枥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的趋势,而大树(DBH为50~60 cm)的贡献率则表现为针阔混交林大于其他林型。栓皮栎林中小树对总植被碳库的贡献率为地下大于地上,针阔混交林中大树对植被碳库的贡献率为地上大于地下。建议森林管理应针对不同林型和林龄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经营方案,以保持较高的植被碳库水平。  相似文献   
2.
克隆乔木黄牛奶树空间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常绿小乔木黄牛奶树具有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两种繁殖方式,对森林更新意义重大.以种群个体空间分布的坐标点图为基础,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其不同生境下克隆苗与实生苗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克隆苗和实生苗的密度顺序都是常绿阔叶林竹林针阔混交林,在水肥资源丰富、郁闭度较大(常绿阔叶林和竹林)的生境中,两类苗密度都较大,但克隆苗占优势;在水肥资源贫乏光照较强的生境中,两类苗数量均较低,实生苗占优势.黄牛奶树克隆苗与实生苗在竹林与针阔混交林下以集群分布为特征,常绿阔叶林在小尺度下呈集群分布但随尺度的增大呈现为随机分布;克隆苗与实生苗的关系在密度较小的竹林和针阔混交林为显著正相关,而对于密度较大的常绿阔叶林,小尺度下为正相关,大尺度下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武功山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丰富.为了研究该地区木本植物区系,作者三赴安福县进行调查,共采集到木本植物标本1300余号,经鉴定整理表明,安福武功山木本植物区系具有较典型的华东地区中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征.本文论述了武功山木本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分析了树木资源状况,描述了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最后提出了关于保护珍稀树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人工油松林群落空间结构:物种丰富度和盖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中调查了1hm^2群落空间垂直结构上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盖度和物种丰富度,以及2个100m长样带上的林窗斑块和油松斑块(冠幅相互连接的油松个体被合并为同一斑块)内部的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结果发现:群落的垂直空间结构上,乔木层(油松)盖度与灌木层盖度、林下总盖度(灌木和草本层的盖度和),以及林下物种丰富度(物种数量)成显著负相关,灌木层盖度与草本层成显著负相关。林下物种丰富度与总盖度呈显著正相关,但在灌木层和草本层内部,物种丰富度与盖度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水平空间结构上,随油松斑块增大,斑块内灌木层盖度下降,草本层盖度上升;物种丰富度约在油松斑块直径为12~15m时达到最大。在林窗内部,物种丰富度和灌木层盖度在林窗边缘高于林窗中央,而草本层盖度在林窗边缘较高。考虑到不同斑块大小支持不同物种的生存,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应建立由不同大小的斑块(林窗和油松斑块)组成的镶嵌式群落.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及鉴定,摸清了河南老界玲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级及省级珍稀濒危植物各23种,分析了物种濒危的原因,提出了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物候学特征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了解入侵种紫茎泽兰个体发育规律等生活史特征的基础上对比其与当地植物种类在物候学上的差异,发现紫茎泽兰的入侵主要是由于个体发育过程中与大多数本土植物存在明显的时间差。提出在防控其入侵蔓延的实践中,除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全与完整以外,应该优先选择与之物候学特征相近的本土植物进行替代治理与预防,实现有效控制紫茎泽兰的入侵危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