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林业   97篇
农学   43篇
基础科学   61篇
  447篇
综合类   1156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30篇
畜牧兽医   11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3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结合GIS与R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区划,并针对各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或主要生态问题制定相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点。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可被划分为7个生态功能区:①防旱抗旱区;②农业种植区;③牧业发展区;④水源涵养区;⑤防风固沙区;⑥植被保护区;⑦土壤侵蚀控制区。本研究为区域有效开发利用资源,合理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中甲基菲指数和甲基菲比值分别与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关系,以色谱质谱分析技术为基础,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古近系烃源岩样品为例,分析了东营组和沙河街组湖相泥岩有机质中菲及甲基菲系列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甲基菲指数和甲基菲比值随镜质组反射率的增加呈规律性增大,均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且甲基菲比值的相关性更强;发现利用前人基于Ⅲ型干酪根和煤的关系式计算得到的镜质组反射率与实测的镜质组反射率存在差异,且菲随深度的增加呈不规律变化。由此分别建立了典型湖相Ⅱ型干酪根甲基菲指数及甲基菲比值与镜质组反射率关系式,并且相比于甲基菲指数,利用甲基菲比值评价湖相烃源岩及原油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3.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示环境压力的变化。近年来,研究植物形态、分布格局等对水淹的响应较多,但对植物中氨基酸代谢机制的研究较少。综述水淹下植物中氨基酸代谢的变化,主要包括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GABA、Glu在水淹胁迫下的响应,以及植物中其他游离氨基酸的响应情况,提出以后研究应关注复合压力胁迫下植物中游离氨基酸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储层反演方法。首先通过测井资料统计分析确定不同岩相的弹性参数概率分布,在地质研究上构建训练图像;在地震体上获得反射系数;其次通过多点地质统计预测岩相空间分布,根据岩性弹性参数概率分布随机抽取该岩相的速度和密度值;最后,利用速度和密度值与反射系数褶积获得合成地震道,并与理论地震道拟合,获得最优速度、密度及波阻抗体,完成储层反演。理论模型测试表明,相比于两点地质统计反演,多点地质统计反演结果更贴近理论地震记录,相似度高,误差小,可以在实际储层反演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的影响,以国家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施氮磷肥(NP)、单施有机肥(M)、氮肥配施有机肥(NM)、磷肥配施有机肥(PM)、氮磷肥配施有机肥(NPM)8个处理,应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了30 a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肥较CK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含量;与CK相比,施用化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微生物量氮、磷含量显著提高;除NM处理外,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较CK处理均显著提高。长期单施化肥、有机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微生物量C∶N显著低于CK处理,等量施磷处理(P、NP、PM、NPM)的微生物量C∶P、N∶P均低于CK和其余施肥处理,而NM处理的微生物量C∶P、N∶P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全氮(F=13.9,P=0.002)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最大,解释了微生物量变化的5.3%,各理化性质的影响顺序为全氮全磷pH有机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磷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氮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正相关。长期单施化肥使土壤酸碱度发生改变,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抑制作用。而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增强微生物对碳、氮、磷等元素的吸收利用,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土壤、沉积物、水体和生物体之间的接触和作用形成了多种环境微界面。这些环境微界面是物质迁移转化的重要场所,而高度时空异质性的界面特征使得对其中化学反应信息的捕捉变得极其复杂且困难。薄膜梯度扩散(DGT)技术以其原位测量元素生物有效态和高空间分辨率等优势,适用于研究化学异质性的界面过程。本文系统总结了DGT技术在环境微界面的物质运移过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一是一维物质浓度测定;二是二维化学分布成像;三是与薄膜扩散平衡技术(DET)、平衡式孔隙水采样器(Peeper)和平面光极(PO)等技术联用同步获取多种溶质分布信息。现有研究证据表明,DGT适合在亚毫米(几十至几百微米)至毫米尺度研究环境微界面营养盐和污染物运移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可与其他化学成像技术结合研究物质跨界面运移的驱动因子和动力学特征。最后,在DGT技术发展与应用场景扩展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7.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植被覆盖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改善关中地区及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利用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数据,结合Sen趋势与Mann-Kendall检验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2001—2016年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并根据估算的土壤湿度因子,应用残差法评价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向。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维度来看,2001—2016年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呈良好趋势,且整体表现为在不断波动中递增,表明关天经济区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正在慢慢凸显它的生态效应。2)从空间变化维度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显著增长的区域面积占35.87%,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北两侧。而显著下降的面积区域占3.21%,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即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区,如西安市区,宝鸡市区,天水市区,铜川市区等。3)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受其他因素影响大。其正相关区域占13.43%,不显著相关区域占85.26%。4)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正作用大于负作用。其中,正作用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不频繁,建设生态屏障、加强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促进植被NDVI增长。负作用区域主要分布在渭河沿线、经济活动较高地区,其主要原因有:人类活动频繁、过度城市化、工业化等抑制植被生长。5)植被覆盖的增长和下降区域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正作用和负作用区域大致相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关天经济区植被覆盖情况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总之,在负作用区域,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植被建设、以及对植被乃至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水稻的光合性能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传统的水稻光合性能监测由人工完成,具有任务量大和效率低等缺点,高效、无损的监测作物长势,是现代化精准农业的要求。为此,以无人机搭载高光谱仪作为遥感技术平台,对水稻的光合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了估算水稻叶片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的监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5组光谱参数与水稻样本叶片Car含量实测值的回归分析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以SR(723,770)精度最高;进一步检验发现,水稻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实测值与SR(723,770)模型建立的估测值相关性更高,R~2达0.891 5,斜率更接近于1,具有更佳预测效果,可为水稻光合性能遥感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准确了解区域人类建设扩张动态对于评估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不可或缺。基于DMSP/OLS、Landsat等多源遥感数据,采用阈值分割法提取2000—2013年攀西矿区的人类建设活动范围,并结合分形理论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最后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灯光遥感数据能够较好地提取人类建设活动范围,且分形维数总体呈现出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趋势;灯光遥感数据的像元亮度与人口数量、矿山开采面积及经济等影响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将为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制定人口、经济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暖不仅危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本文旨在研究全球变暖程度以及其发展规律。通过设定全球变暖的程度,以全球平均气温为例,基于泰森网络建立了全球温度模型,并建立了基于小波分析的全球温度循环模型。结果得出全球整体气温将持续上升,且全球年平均气温现在处于剧烈波动期。因此,全球变暖程度将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