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6篇
  3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介绍了优质杂粮?苏裸麦2号?的选育背景、过程和栽培技术,该品种有效穗适中,穗型较大,每穗实粒数较多,千粒重中等,丰产性较好,抗逆性中等,品质较好,可作优质杂粮开发利用;研发了以?裸大麦2号?等裸大麦品种青籽粒为原料制作的?冷蒸?食物、裸大麦干籽为原料制作的裸大麦面条、速食裸大麦粉和裸大麦面疙瘩等系列产品;构建了?科企融合、农旅对接?的产业技术推广与开发模式;阐述了裸大麦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元麦膳食纤维含量丰富,β-葡聚糖含量高,保健功效强,是重要的功能性农产品。为了全面了解不同地区元麦β-葡聚糖含量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对全国7个不同省份元麦棱型、粒色、β-葡聚糖含量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分析了气候、遗传育种和栽培措施等方面对元麦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针对有关元麦β-葡聚糖合成筛选的有效基因少,气候与栽培措施对元麦β-葡聚糖的影响较大等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建议:(1)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筛选相关位点与候选基因,挖掘与利用和β-葡聚糖合成相关的关键或主导基因,为元麦营养育种提供分子基础。(2)实际生产中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高产高β-葡聚糖含量的加工用营养元麦品种,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缓解不良生长环境的影响。元麦分子育种和适宜的栽培措施有助于提高元麦生长适应能力,稳定元麦β-葡聚糖的含量,保障高品质元麦原料,推动健康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富硒土壤(土壤硒含量1.0 mg/kg左右)大田试验,在水稻灌浆期(花后6和12 d)进行不同浓度(CK:0 g/hm2、T1:20 g/hm2、T2:40 g/hm2、T3:60 g/hm2、T4:80 g/hm2、T5:100 g/hm2、T6:120 g/hm2)有机富硒液体肥(有机硒≥6.0 g/L)叶面喷施,探讨植株地上部硒含量与分配特点,并分析产量和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硒肥喷施对水稻株高、穗长、枝梗数、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结实率、千粒重和实际产量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浓度过高(120 g/hm2)则促进作用有所减弱,其中硒肥喷施浓度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R=0.7850,P<0.05)。随着硒肥喷施浓度的提高,不同组织部位硒含量均显著线性增加(P<0.01),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其中CK处理大米硒含量为0.32 mg/kg,虽已超过《富硒稻谷》标准(0.04~0.30 mg/kg),但可保证大米硒日摄入量在日膳食硒供给适宜范围(50~250 μg/d,以每天食用400 g大米计);喷施浓度为120 g/hm2时大米硒日摄入量为276 μg(以每天食用400 g大米计),超出了日膳食硒供给适宜范围。喷硒使得硒累积在茎鞘、叶片和穗轴+枝梗中的比例有增加趋势,而精米、米糠和颖壳中的硒含量占比则有所降低。不同硒肥喷施浓度显著降低稻米垩白粒率(P<0.05),提高整精米率和垩白度(P<0.05),对糙米率、精米率和长宽比无明显影响(P>0.05);同时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使得胶稠度变长,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则无显著变化(P>0.05)。综合来看,硒肥施用浓度为100 g/hm2时,可显著促进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增加旗叶叶绿素含量,延缓剑叶衰老,提高收获指数,促进增产;提高植株地上部硒含量,确保大米硒日摄入量在适宜范围;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4.
水稻超高产生理特性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水稻超高产的概念,介绍了水稻超高产的群体特征以及超高产生理特性、水稻超高产的栽培技术以及超级稻栽培的研究进展,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稻超高产与超级稻栽培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稻秸非均匀性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本研究通过前期不同行间距配置试验筛选出30 cm+15 cm的优势宽窄行组合,并在此基础上设置5个不同梯度的宽窄行稻秸分布比例处理(T1:0、T2:25%、T3:50%、T4:75%、T5:100%),分析窄行(苗带)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0~10 cm为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变化敏感层。随着窄行稻秸覆盖量的升高,小麦生育前期土壤增温幅度增大,中后期降温效果更明显,土壤保墒性能增强,拔节期各处理间土壤含水率差异增大(增加1.2%~3.4%)。窄行稻秸覆盖量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这种增减效应与覆盖量呈一定正比关系,但与生育时期无关;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窄行稻秸覆盖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总体上表现出适量稻秸覆盖(T3:窄行秸秆覆盖量为均匀覆盖时窄行秸秆量的1/2)更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随窄行稻秸覆盖比例的不断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有效穗数和产量(降幅为4.0%~31.7%)均显著降低(P<0.05)。可见,在稻秸全(大)量非均匀还田和晚播情形下,只有合理配比宽窄行秸秆覆盖量,并适当增加小麦播种量,保证足够基本苗,才能达到稳产肥地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裸大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裸大麦苏裸麦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裸大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探讨了茎蘖动态、花后干物重转运和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变化与植株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以氮肥运筹为主区、播种量为裂区进行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在10~14 kg/666.67 m~2,而氮肥运筹则以基肥40%、苗肥20%、穗肥40%有利于高产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目的拟测定沼液肥料在桑园上的不同用量和使用方法对桑树和土壤的影响,介绍了主要成分、特点和功效,对比了在桑树上的使用效果,桑树根施沼液肥,替代桑园夏秋肥对桑叶产量提质增效显著,使用三种不同用量和使用方法与施用化肥对照,桑叶百叶增重:施等用量增26.55%、14.83%(覆草),施1.5倍用量增1.64%、16.48%(覆草),施2倍用量增17.58%、22.71%(覆草)。  相似文献   
8.
鲜食糯玉米由于其生产力和营养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生产上一直以明确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效益及产量构成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单株叶面积、穗部性状、根冠比、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比较分析,拟阐明种植密度对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苏玉糯1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显著,种植密度为8.1万株/hm~2时鲜穗产量最高,而鲜粒产量的最高值出现在7.2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单株鲜干物质量、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及单株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为降低的趋势,就群体而言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稻麦两熟是我国面积最大种植方式,水稻秸秆还田是一种便捷的秸秆利用方式.秸秆还田后在雨露水浸提以及自身腐解释放化感物质会对周围作物产生化感作用.为了给水稻秸秆还田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介绍了近年来水稻秸秆对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从秸秆还田化感物质释放方式、秸秆中化感物质分离鉴定、水稻秸秆主要化感物质、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化感效应、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中后期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研究进展,并对水稻秸秆还田化感作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限制因素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查、实地取证和试验,明确了限制单季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是栽培措施不当,如秧苗素质差、栽插密度过稀、施肥量过大、大水漫灌等,这直接影响了群体质量,造成资源浪费;品种的耐肥性太强和大穗型品种弱势粒充实差也是影响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重要原因。通过构建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体系,即以水稻实地养分管理技术、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为核心,配套培育壮秧、增密控肥、前氮后移、喷施叶面肥和选用高产与氮高效品种等措施,可以获得产量与养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